小编点评: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比起炙热的爱恋 我选择成为清醒的疯子
困在梦境与现实交融
宛如影视领域的印象派,用相机的拍摄和调度,似乎仅仅是将回忆拍了出来。破碎,却又让每个画面在抽象层面上具有联系。
当人们欣赏印象派时总会说,“尝试关闭30%的视觉”。而对于塔科夫斯基,请关闭30%的逻辑,让自身沉浸在感受之中。
必须伸展我们的灵魂,延伸至无穷无尽。如果希望生命不停止,我们必须手拉手,我们必须混合所谓的“健康”和所谓的“疾病”!“健康”的人啊!你们的“健康”有什么意义?人类的眼睛全都望向深渊,我们正坠入其中,自由是无用的,如果你没勇气直视我们的眼睛。不和我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睡,这就是所谓的“健康”!它把世界带到了毁灭的边缘!你是水,火然后是灰烬里的骸骨。我在哪?如果我不在现实中,也不在想像中?
这是我的新约: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宏伟不会永久,只有渺小长存,社会将再次团结,而不是分裂,看看大自然你会明白生命很简单,必须回到我们的来处,回到我们走错方向的那一步,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源头,不再弄肮水源。这是什么世界啊,要让疯子来告诉你们!你们应该感到羞愧!放音乐!
Harris Theater初体验!梦境般的文本几乎没懂 但靠着所有的长镜头……准确地说 我直到全片最后几个长镜头 才突然被打通了感官 多少体悟到前面的一切在传达些什么……
蜡烛那个长镜头太强大 太有力度了 我甚至觉得光这一个镜头就能独立成为一部电影……
Nostalghia翻译为“乡愁”个人认为语意欠佳 这个片名就像这部电影的无数意象一样 都如那句台词所说 诗是不可能被翻译的。无法翻译的诗句 终将熄灭的蜡烛 雨中的古罗马城邦 于片尾致意的母亲。看到最后才蓦地品味到开头的妙处 your beauty, i can’t understand it anymore. 人的一生 不过是竭尽全力捧着那蜡烛踽踽独行 又在之后的某一刻 跌坐在古罗马的断壁残垣之下 凝望儿时的自己。
悟一半 表达再减半。
是怎样的艺术品啊!说是近期最爱也不为过,太多堪称封神的画面和镜头,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对20世纪信仰崩塌的失落,对无神世界的失望以及对未来和下一代还尚存的希望,对家乡和故国的复杂的思念和对家庭永久的眷恋,对理性的批判和对感性的强调。疯癫的人也许才掌握着真理。水,流动的水,碧绿的池塘,和不停下着的雨。存在的虚无、理性人或说局外人的冷漠,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和眼看着它正在日益坍塌的痛苦……疯子自焚的镜头配上欢乐颂的音乐,会一直震撼我很久
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相互交织,画外声音和画内声音共同存在,庄严肃穆的长镜头比比皆是。处在一个失却信仰的世界,我们如何相互理解;处在一个异己的客乡,绵延不绝的乡愁如何缓解?一个疯子用自焚完成了警世宣言,一个诗人点燃蜡烛踽踽独行兑现诺言,他们共同完成了救赎。我在高铁上看完了第一遍,也是我第一部完整的塔可夫斯基。
比想象中的观感舒适,没有很坐立难安。有很多需要解读的片段和意象,只能自己误读。乡愁就是在潮湿的房间里酣睡,回到妈妈的子宫。小天使往水池里扔了一块石头,下一场老天使从干涸的河里捡起石头,放进玻璃瓶。疯子的演说自焚还有男主的守烛渡池,就像一种呼应,末世下残存信仰的守护和传递。教堂和家融为一体,象征故国的雪开始降落,1+1=乡愁。为什么要关自己的家人7年呢,你为什么要救我出去,我就住在这儿啊。听到这段想起我们的现实觉得好笑心酸,流亡者心情。塔可夫斯基的摄影太厉害了,想重新看雕刻时光。
资料馆,没打五星是为下一次观影做保留。前半段看得很投入,后半段困得无法控制,看完刷影评才知道多米尼克自焚了。就前半段而言镜头画面和人物台词都美得不可方物。理解起来难度还是很大,跟俄罗斯或者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都隔了太多了,还有超现实的交融,就如诗人所说“诗是不可翻译的”,塔可夫斯基显然也没有太多欲望解释自己的镜头。
无从诉说的情感,也便无从忘怀。
如清泉般…深深的震撼了…
20240405 资料馆
政治的语言是易于理解的,而诗性的语言则让人摸不着头绪,只能一整个人浸进去,像捧烛步入深沼。
我对电影的理解是:每一帧、每一个画面一定都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且创作者在将其意图编码进这些细节的过程中,引导观众思考的路径可以弯弯绕绕,但最终结果一定要是清晰且能在给定的世界观内自洽的。所以说,我对这一部的欣赏只能限于电影本身层面的讨论,例如构图和光影,而我的知识储备并不能支持我准确把握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意图及指涉,不明就里的各处细节和镜头导致我在主观上实在很难把这样的作品列为我心目中的经典。
(2024.04.05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4K)
前一天失眠了,看的时候异常困倦,过几天二刷之后再评论😭
2024.04.10
“他那么忧郁,他在恋爱吗”
“不,他在想别的事”
女性形象只有圣娼二象的献给母亲的电影,美学上值得学习,但长时间对一个男性思想的猜测与理解真的好累…
现在真的难以对男性角色感同身受,看的过程一直忍不住想他远在苏联的妻子进行无偿家务劳动还要承担主角的想象是多么可怜
塔科夫斯基第一部在小西天资料馆完成,说实话没太看懂,诗人和疯子的结合体不能以常人的想法去理解,全程基本都是超长的长镜头,镜头拉进拉远和景深全部以超慢的慢节奏镜头完成,沉浸在氤氲的空气和湿润的台阶地面上、巨大的沉默建筑,铜绿石像上自焚震撼人心;另外,看到大家都没看懂而且睡过去我就释然了,全场昏睡两次😇
水、火与为家人和故土开辟出的干燥空间.“他们不让我举着蜡烛走进池里”,用流动的水侵占现实空间作为大多数人的领地,温泉禁止进入,住所被雨水压逼.秉烛走过水池好像是兼容性测验,好不容易成功,得以继续苟活,同时也被撕裂.与疯子的一体两面——诗人将妻儿封存于精神旷野,却发现与自己生活画面的渗透重叠之势,最后以烛火为寄;疯子将家人囚禁于无菌的物理空间失败,自焚以告对潮湿的永不妥协.当然并不赞成解构画面与意象背后的隐喻,它极可能只是一首流动的诗,翻译无法打破创作与欣赏之间的界限.
太美了…许多长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个人很喜欢男主在旅馆睡着那段:静谧优美的长镜头。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安德烈躺在床上隐入黑暗,左边是敞开的窗户,右边是明亮的卫生间。记忆中的大狼狗步至床边一同躺下,镜头拉近,一束亮光被装饰花纹筛下,照到安德烈脸上,他梦见故乡。初夏时节的午后在影院观影的我几乎也要像他一样沉入梦乡……
东正教无意与世俗理性接轨所成就的神秘影响了俄罗斯民族——寻找生死、起源、毁灭。注定无法完全融入世俗理性的社会,却又保有一种奇异的联系。
穿越空间与时间的乡愁,融合在时光中,被烛光雕刻。
【资料馆小西天场】没有看懂,甚至也无法洞察作者的表达、情绪。但是不影响在某一刻走进某一种意境,或是昏暗的房间里雨下着倒映的光,或是断壁残垣里孤独的人,或是氤氲的温泉里说着奇怪话的人们。作者用了大量的空境去拍门、柱分割着的世界,好像很多人很多事都破碎分离了,逝去了;拍的人也都是疯子、病人、奇奇怪怪的路人、回忆里的人,他们活在交错的时空中,似乎在注视着什么,但我也不理解。
真的是像诗一样的电影,像梦境一样的诗,每一帧都极美极美,也许人死亡的时候,怀念起自己的生命,脑海里也会浮现像这部《乡愁》一样的碎片画面,如此庄重、美丽、忧伤。
水执拗于它唯一的堕落——流浪,用各种绝招完成这种堕落:包抄,穿透,腐蚀,渗漉。堕落同样作用于水的内部:坍塌,每时每刻都在放弃各种形状,一味地卑躬屈膝,四脚八叉地趴伏于地,如尸首,像某些教派的僧侣……火却刚好相反,它执着于唯一的升华——死亡。它同样居无定所,自从被从神坛盗走算起,就注定要迎接这唯一的命运。水和火都在发疯,都不安定,它们根深蒂固的执念及病态的顾虑使它完全失态,郁郁寡欢或者活泼快乐,只在偶尔能念及一副面孔。只要它发出召唤,它们就相继跟了过来。
太累了,看这个就感觉会睡着💤。周围的小哥一直在玩手机,用很暗的画面。早上出来看电影和女朋友吵架,第一个电影没有看到一天都不快乐。
人生中的长镜头。看的破碎,感觉出来一个精神分裂吧。是个很漂亮的电影。我没能坚持下来
240405小西天资料馆。画面和构图很美很美。不明觉厉。现场有人对着一个拍摄了几张照片的女生吼起来(也是女的),我真的一整个震惊😨 拍照女生就坐在我旁边的旁边,印象中只是在片头拍了两张不涉及剧情的照片,然后就安静观影了。比起后者拍了两张照片留作纪念或者就算po到社交网站,前者从开始到最后不依不饶的的大声吼叫更让我难过。或许是生活中失去的控制感需要这样莫名其妙的“道德制高点”来满足吧。周围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附和叫好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仅凭一个嗓门更大的人的吼叫就自动认定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错的”,证据呢?你亲眼看到了?急吼吼鞭笞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事实真的如此”吗?大部分人不问的。这也是为啥我们这里的乌合之众和无妄之灾泛滥的原因。所谓“文化人”真的是神搓搓。对整个现实到影像,都是这种感觉。
不理解但是有点喜欢??
《乡愁》是一部我跟朋友看完无法评价相视一笑的片子,尤金妮亚的生动性感是电影唯一的亲切
在小西天看的,屏幕真的很大,没有死亡角度
关于自由,信仰,故乡的散文诗。正如片中所说的,诗是不能被翻译的,所以即使影像化,该看不懂还是看不懂
45141
9.1
在如梦似幻的呓语,躁狂,沉思与默想之后,奇迹终于在影片的结尾诞生:人在火焰中的献祭成为了自由与理想的悲壮挽歌,而那支在风中不灭的蜡烛亦是乡愁的终极注脚。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是神迹一般的存在:一切隐秘的,黯淡的,幽微的,绵长的,细腻的,不灭的情感,千丝万缕,都烙印在转动的胶片上,成为属于每一个流亡者的恒久伤痕。
这也许将是一场我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梦,像一座迷宫,无法脱身。
致敬。
电影2小时,又看了5小时拉片。极致的镜头与光影,内在的文本也是绝顶。乡愁究竟是为何物?家是什么家在哪里又要如何回家?空间上的故乡或许可归易归,但时间上的故乡永不能归。某种程度上让我想起eva里的“心之壁”,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能相理解也是一种乡愁。另一个关键词大概是信仰,圣徒在世俗更像圣愚,将二元背反之物和谐统一于一体的、执着且付诸行动去爱的,便是有信仰的人,但没有信仰或许也未尝不可。最后是母性崇拜,圣母像、妻子与女翻译,孕肚中展翅飞出的鸟,广袤柔软的大地,甚至是黑白色的潮湿梦境,都变成那根雪白色的羽毛,轻轻落在泥土上。
好难定义的,我本人觉得它所传达的对现代社会失去灵魂的警示和对存在之链的怀旧情结就是现代性的性别中很典型的例子,齐美尔(nostalgia韦伯(iron cage和福柯(疯癫与文明的名字一一浮现,但结合这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回不去故乡的苏联人 我又为当时能够表达出如此清晰而深刻的思想而惊讶/:也没想到可以以这样忧伤的视角看意大利罗马,昔日的辉煌被世人遗忘// 完全就是韦伯写的specialists without spirit, sensualists without heart; this nullity imagines that it has attained a level of civilization never before achieved.// with Zhao
雾气氤氲的温泉旅馆,漏着雨的棚屋,人群如雕像静立,天使从屋前经过,飞鸟从神像中涌出,推开没有墙的门,梦境侵入现实,作家和“疯子”合为一体,塔可夫斯基的疯癫与文明。作家和十年前的索拉里斯相似的是,回不去的故乡,梦境中的妻子,和他者之间无法逾越的理解的鸿沟:一个人加一个人还等于一个人,而这个人偏想要住在泥塘里。但“疯子”认为一滴加一滴是一大滴而非两滴,可惜他所坚信的也并非真理,横亘在大同之间的不是国界,而是多元的文化与个体;远离现世的庸碌琐碎也无法获得理想和救赎, 只是隔绝与孤独。塔可夫斯基像是想要回家而烧了主人家的女仆,像是回了家却自杀的俄国音乐家,没有前路,也无归途。
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04/06/2024 Film Forum 4k restoration
神一般催眠片 asmr 白噪音 永不结束的长镜头 连在一起看不懂的英文字幕 从没有看电影那么困过 除了结尾半小时以外就没坚持下来超过10分钟 这文艺逼还是装不了
看不懂
从Harris Theater走出来等公交的时候恍惚地盯着对街的红灯,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 “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没看懂,但是觉得很厉害,每一帧构图都极为舒适
我们这个悲哀的时代再也不会有大师了。
评分怎么这么高?
《乡愁》讲述的是一个苏联诗人 在意大利寻访一位1日俄时代农奴音乐家的历史,并终于在乡愁的侵袭下客死他乡的故事。当时老塔被迫流亡国外,影片主角正是他自身的写照。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达我理解的审美特征。
…
不需要言辞的表达,自由是灵魂的沟通,同频是心脏的共鸣
无与伦比的美丽…………
4.5+
节奏非常慢 好多次都感觉时间静止了。画面很美 很多长镜头,特意把这些电影选在不浮躁的日子看。
塔可夫斯基-1
比起炙热的爱恋 我选择成为清醒的疯子困在梦境与现实交融
宛如影视领域的印象派,用相机的拍摄和调度,似乎仅仅是将回忆拍了出来。破碎,却又让每个画面在抽象层面上具有联系。当人们欣赏印象派时总会说,“尝试关闭30%的视觉”。而对于塔科夫斯基,请关闭30%的逻辑,让自身沉浸在感受之中。
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从意大利的乡村教堂到古老的小镇温泉,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油画。
诗与梦,不可懂
必须伸展我们的灵魂,延伸至无穷无尽。如果希望生命不停止,我们必须手拉手,我们必须混合所谓的“健康”和所谓的“疾病”!“健康”的人啊!你们的“健康”有什么意义?人类的眼睛全都望向深渊,我们正坠入其中,自由是无用的,如果你没勇气直视我们的眼睛。不和我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睡,这就是所谓的“健康”!它把世界带到了毁灭的边缘!你是水,火然后是灰烬里的骸骨。我在哪?如果我不在现实中,也不在想像中?这是我的新约: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宏伟不会永久,只有渺小长存,社会将再次团结,而不是分裂,看看大自然你会明白生命很简单,必须回到我们的来处,回到我们走错方向的那一步,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源头,不再弄肮水源。这是什么世界啊,要让疯子来告诉你们!你们应该感到羞愧!放音乐!
于Film forum 和CDMX taco bike tour小伙伴 让疲惫的周一晚上心情很好 我以为池水中已经是最美的镜头了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其间看得云里雾里 但镜头真是在写诗也算享受了
无可撼动的横向长镜头调度,实景与舞台的融合,每一帧就跟油画一般。但初看还是没看懂
惊异于截止目前已经有6.3万人看过并在豆瓣上标记了。诗歌不能被翻译。这个电影也很难说清楚,关于信仰之类。
4.5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没看懂
With LH.确实看不懂,之后有缘再体悟吧。资料馆散场后怒斥屏摄的姐们儿很猛。
无敌的摄影
奔着苏联导演来却没有感受到苏联,好酷
4.5号下午一点的小西天 不小心睡着了🙇♀️风景很美 表达略抽象 感觉到导演是个很纯粹的人 但无聊是真的 或许无法共情 或许无法深入到导演所想吧!
必须点燃伟大的希望 否则将在注视中坠入深渊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
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是斯拉夫民族的灰烬,人类意识的涌动,一个被流放者的永恒的哀歌,一个孤独的孩子梦中亲昵的母亲。徘徊在西欧被克格勃到处抓捕的俄罗斯电影人还在梦想着回到自己被受压迫和排挤的莫斯科。白桦木,童年幻想,父亲的诗歌,是空白的是无尽想象的。这里面有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
看了一些解读视频和文章,还是不能懂,只能说respect
不理解
没怎么看懂,但感觉很牛逼
疯子 在走调的《欢乐颂》中熊熊燃烧,诗人在干涸的温泉里踽踽独行。两颗寂寞的灵魂终归会在天堂相遇。对片中大多画面和行为仍然是半知半解,待学习一番以后再看一遍,但还是能充分领略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美学,如同油画一般的质感,每一帧都让人叹服
非常适合清明的选片 修复版好美哦怎么把脏旧的场景拍得古老而美
还是看不懂,看之前私以为凭着《娜塔莎之舞》已经了解了俄罗斯人的乡愁之踪,还是完全领略不到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精神的影子。不过即使完全看不懂,也不妨碍被感动与惊叹。也许对于艺术作品,读懂不是目的,接受朦胧的感受也是体验。
雕刻时光的大师
5号@小西天。下午一点场一不小心小睡一二。又不小心观察到旁边两位也是,其中一位又好像在最后男主护送蜡烛段一直在抹眼泪。
没法过诗意的生活了
不看影评看不懂系列。但单单就运镜就可以为大师
我承认我欣赏不来也没看太懂。但可能因为知道诗人必死的结局,所以他拿着燃烧的蜡烛来回踱步的镜头,我一刻也没走神。死亡是自由。
每当我认为这电影就是诗的时候就会突然来点剧情。。最后整个故事圆起来了,好牛
@资料馆
「怀旧不需要借口 影像在眼前漂浮/ 遗忘不再有借口 情怀在心里漫游」——出自《旧话》 歌词,其实翻译诗电影的,只有构成诗的文字能够胜任。(插播题外话,橙发屏摄姐应该是8排中间,单号靠左,前面的uu可能误判了)
摄影构图绝,但是非常容易睡着啊
好看爱看 镜头美极了 电影是冷的 小李是暖的 看完一整天都在恍惚 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
过去无从溯游,历史也无处寻访。殉道的人们接过疯癫与忧郁的火种,诗歌随欢乐付之一炬。
无从诉说的情感,也便无从忘怀。如清泉般…深深的震撼了…
睡了
【激光巨幕2D 5.1声道】2024.4.5于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
20240405 资料馆政治的语言是易于理解的,而诗性的语言则让人摸不着头绪,只能一整个人浸进去,像捧烛步入深沼。
拍了一首莫名其妙的诗,睡了三回。
每一秒都是雷霆万钧,每一帧都在雕刻时光。完美阐释了电影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回不去的是精神的故乡。
去小西天资料馆看了修复版,镜头漂亮极了。
很美,但看得非常痛苦。男主角捧着蜡烛三次渡过干涸的温泉让人想到西西弗神话。
在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里踉跄独行,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护送烛火🕯️从此岸到彼岸,好震撼好有力量的长镜头,我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跟随,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到达彼岸的烛火最终与罗马广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合二为一,试图唤醒人们的觉醒反思与寻找,揭示了“消弭边界,回归本源,找到精神归途”的主旨。
因自己脑子不好使算错路程导致错过四十分钟,只能赶路期间快进赶了一下进度;几个长镜头很牛,调度和画面都很美,对乡愁的诠释不浓不淡,最后的死亡结局带来的震撼久久难以淡去
看不懂,先不评了……
看睡了🥹
梦境与现实分不清界限,回不去的家乡,不灭的蜡烛,是导演的执念。最后一个画面缓缓露出全貌,太美了,故土与新乡重叠在一起,哪个才是归宿呢?
理想主义者的献祭
(2024.04.05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4K)前一天失眠了,看的时候异常困倦,过几天二刷之后再评论😭2024.04.10″他那么忧郁,他在恋爱吗””不,他在想别的事”
没太看懂,但片段却时时闪现,那份愁苦似乎是传达到了
看不懂,不好评分。 男主和“疯子”在我看来似乎是同一个人的化身,流落异乡,忧郁、神经质、忧国忧民。 不知道是否与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战后创伤有关。
女性形象只有圣娼二象的献给母亲的电影,美学上值得学习,但长时间对一个男性思想的猜测与理解真的好累…现在真的难以对男性角色感同身受,看的过程一直忍不住想他远在苏联的妻子进行无偿家务劳动还要承担主角的想象是多么可怜
20240405 清明于小西天
意大利人最喜欢的疯子环节来咯
因为前一天晚上没休息好又喝了咖啡导致胸闷和心悸,挣扎了一个多小时。看到废弃教堂(?)里翡翠色的水和水中星星般的反光(感觉像是资料馆修复的这一版在这一段饱和度比下到的资源高好多所以尤其有味道…?)时突然缓解了,像是做了一场好久的梦,也像是死而复生了一般。p.s.刚刚发现居然是个人豆瓣的第二百部电影
镜头很棒,看不懂
中国电影资料馆。乡愁与信仰,思念与现实,悲伤和忧郁。抽干的温泉池底秉烛前行,到达对岸时烛火未灭,人已倒下。1+1=1。漏雨的乡村小屋。木屋的天使与安吉拉。镜中一秒从中年到白发。梦中的故土与亲人。故乡的小屋与教堂废墟。
东正教无意与世俗理性接轨所成就的神秘影响了俄罗斯民族——寻找生死、起源、毁灭。注定无法完全融入世俗理性的社会,却又保有一种奇异的联系。穿越空间与时间的乡愁,融合在时光中,被烛光雕刻。
一件我深知伟大的艺术品,我尝试努力去咀嚼它,可惜的是对我来说门槛有点高。超过一半的时间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了。(小西天9排23座橙发屏摄姐我是深深记住了。。)
果然还是不喜欢纯粹的自我的诗人 一段时间里都不想再看文艺片了
很美但是真看不懂
画面上头后劲大,氛围意境很牛逼,但是不适合我。
【资料馆小西天场】没有看懂,甚至也无法洞察作者的表达、情绪。但是不影响在某一刻走进某一种意境,或是昏暗的房间里雨下着倒映的光,或是断壁残垣里孤独的人,或是氤氲的温泉里说着奇怪话的人们。作者用了大量的空境去拍门、柱分割着的世界,好像很多人很多事都破碎分离了,逝去了;拍的人也都是疯子、病人、奇奇怪怪的路人、回忆里的人,他们活在交错的时空中,似乎在注视着什么,但我也不理解。真的是像诗一样的电影,像梦境一样的诗,每一帧都极美极美,也许人死亡的时候,怀念起自己的生命,脑海里也会浮现像这部《乡愁》一样的碎片画面,如此庄重、美丽、忧伤。
他离家的那一刻,就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大师就是大师,电影还是厉害,有几个片段很震撼,画面我实在喜欢,台词更是一绝,按朋友的评价,“像一首优美的长诗”。
资料馆朝圣第一部。向伟大的导演和演员致敬,几个数分钟的长镜头以及打破第四面墙的表演很震撼,顶级的摄影构图运镜,但无奈欣赏水平有限,实在无法理解内涵。另:片尾彩蛋是现场盗摄争论,马上不困了。
这两年总是难以避免地把各种乡愁主题的文艺作品relate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今天觉得被尤金尼亚点亮了,尽管她在影片中是个工具人。印象很深的是重重叠叠的教堂廊柱,打了几次的火机,和1+1=1
这个就不打分了,我觉得我不配(笑)。感觉很唯美,很冷峻,很抽离。但是开头的雨声实在是太催眠了,而且没什么台词(偷睡了一会儿)(但是好像不影响情节)感觉主题就是片名。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是看别人的影评和解析了。
没看懂,但狗确实是最好的演员
小西天欣赏了修复版,每一帧画面都美绝人寰!诗人无不在思念,疯子每一刻都煎熬!回不去的是故乡!
资料馆下午一点场,不出意外在前半段看睡着了十到二十多分钟,记住了美丽的构图、人物站位和画面,还有屏摄还吵架的姐们粉色/橙色头发,个子不高,九排几座来着?
身死他乡,魂归故里,于我而言,恐惧多于诗意
诗
小西天。浓烈的情感淡淡地讲,和安哲电影里那个买词的诗人恍惚连在了一起。
资料馆。老塔是营造氛围高手中的高手,寥寥几笔(几个长镜头)就将充沛的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然而这其中却蕴含着高超的视听技法,是对构图、色彩、调度、布光相当考究的设计。乡愁的对象指代母亲、家乡、国家,影片结尾已很明确的表达,以牺牲换取对光芒/文明的守护。配乐极少,更多的声效是无序的噪音。4.5/5。
最后有点感动了,在寻找故土,信仰的路途上成为火烛,护火者,倒在了永远回不去的路上,但终究保留了希望。
诗人和一缕游魂。
实在是看到中间看困了…
白瞎资料馆修复4k了 我半梦半醒
一直不敢尝试老塔的电影,终于在小西天的大银幕上得以偿愿,诗一样的构图和叙事,但未解其一半,还是回去看看早期的《伊万的童年》吧。
人类的眼睛全部望向深渊,我们正坠落其中。
【8.5】光与影的艺术品。
照亮了一场缺席,弃绝了上帝
不好意思啊我真没看懂
sasuga诗电影 sasuga老塔 无意识的睡着 在路边野餐“抄过”的潮湿房屋里醒了//小西天估计也要完了 有人明目张胆屏摄被人多次提醒 散场还敢理直气壮对骂也仅寥寥几人支持 这要SH估计当场就骂到退场
不奢求理解,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涉足。画面好美,光影好棒。
资料馆
即使昏昏欲睡也知道这一定是神迹
头悬烈日,已堕梦中
第一次来小西天。承认咱没有文化,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俄罗斯的圣愚崇拜……
目瞪口呆😧
冲着教堂废墟中的场景而去的,影片中充满了隐喻,虽然只能看懂百分之六七十,但我永远崇敬极致的艺术表达,给感官开辟了新的领域。疯子伴着欢乐颂音乐自焚跳下来的一幕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伟大艺术家的大脑是如此精密呀。
“所有不曾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无从遗忘。”
看不懂,睡了两次,但是很美
不明所以
【0405小西天】很好睡。两年轻女子因其一的屏摄的争吵是全场焦点。阳光很好的轻霾天,沿路的花也很美
前面睡了很久以至于后面一半看不懂了…但是画面是美的。
塔可夫斯基审美很在线,但原谅我除此之外啥也看不出来
太累了,看这个就感觉会睡着💤。周围的小哥一直在玩手机,用很暗的画面。早上出来看电影和女朋友吵架,第一个电影没有看到一天都不快乐。人生中的长镜头。看的破碎,感觉出来一个精神分裂吧。是个很漂亮的电影。我没能坚持下来
8/10 情感浓烈 但我需要再看一遍..
我等没有信仰的人是看不懂的🚬资料馆姐们骂屏摄骂得好
睡得我有点儿不知所措了
也只有在影院才能完整看下来。很完美。In story is a saint, madman and lover, listening to a lullaby sets a fire down my wetting heart. @小西天
疯人呓语般的“世界末日将至”“我只想拯救家人,但要拯救全世界”“是伟大的信仰”。连绵不断的水的意象和贝九的冲击太过震撼。18世纪诗人的信件和第三次终于走过氤氲水面的烛火是结尾存留的希望吧。
光影构图镜头语言都很好,但不妨碍我看不懂,可能导演也没打算让我看懂。情绪感觉得到,但共鸣很少
24.04.05 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诗人和疯子 烛火和自焚 语言和诗歌。20240405北京小西天
全程没睡但不妨碍我看不懂。还是和卷饼夫斯基对不上电波。不过这次算是正宗资料馆体验一条龙。鼓掌,看别人因为屏摄吵架,出来刷豆瓣最新都是同一场出来的。
看睡着了
草地,雾气,烛火,苔藓,圣像,青铜骑士,断断续续地看,断断续续地睡。
他人即自我 镜子的故事。
不理解但是有点喜欢??《乡愁》是一部我跟朋友看完无法评价相视一笑的片子,尤金妮亚的生动性感是电影唯一的亲切在小西天看的,屏幕真的很大,没有死亡角度
好闷,不知所云
人生第一部“没有看懂任何一点点”的电影出现了…
诗一样的电影
最烦装逼的人
塔可夫斯基的诞辰之日 拿来缅怀和学习 就不评分了 因为我没学懂… 诗是不能翻译的 这部电影也是 很难解释
真是不愧为影像诗人,让人那么迷恋,享受
2024/14 【我好想回家,可我已经在家里了】疯子在大喊呼吁信仰的回归,诗人在护着摇晃的信仰趟过文明的虚无,最后都倒在了看客无神的目光前。世界末日是漠然的病入膏肓。
关于自由,信仰,故乡的散文诗。正如片中所说的,诗是不能被翻译的,所以即使影像化,该看不懂还是看不懂451419.1
没看懂。。
看的过程一直感觉这个风格好熟悉,而且电影中有很多震撼的画面冲击。果然看完以后去了解才发现之前看的《牺牲》是同一个导演。但是这个导演的电影叙事真的太平静了,很难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一会就会走神,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如梦似幻的呓语,躁狂,沉思与默想之后,奇迹终于在影片的结尾诞生:人在火焰中的献祭成为了自由与理想的悲壮挽歌,而那支在风中不灭的蜡烛亦是乡愁的终极注脚。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是神迹一般的存在:一切隐秘的,黯淡的,幽微的,绵长的,细腻的,不灭的情感,千丝万缕,都烙印在转动的胶片上,成为属于每一个流亡者的恒久伤痕。这也许将是一场我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梦,像一座迷宫,无法脱身。致敬。
说不出话来
清明不回家,本来想看这部电影找找乡愁,果然,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不是我能看明白的(´・_・`)。 最后,一个“疯子”说出了最有哲理的话。
加速X1.2 1.3 1.5 2.0 3. 0 4.0倍速,加速浏览完毕。
【补档】观看时间:2023.12.1
艺术品
诗不可译
《乡愁》和后来的《牺牲》结构和表达上都有一定相似度,《乡愁》最后点燃蜡烛穿过水池和《牺牲》里烧屋都是长镜头,后者的揺镜头更为震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前一天实在睡眠不足,担心会在电影院丢人,没想到意外地不沉闷;光影,色彩,情绪都太到位了;雨中在床上昏昏睡去,手捧蜡烛走过水池的长镜头都好美好美😭😭等我睡够了一定再好好看一遍!!
睡着了
二:24.4.7
三星给摄影,也许我真的不懂诗,也不懂“美”
2024.03.31 Film Forum NYC
电影诗
塔啊,你是多少文艺独立小逼男青年的归宿啊!!!多少人靠你装逼啊!!!开个玩笑,依旧那么晦涩难懂,没内涵的我看得一知半解,当然也就会这么不懂下去。
记忆是生长在泥淖中的苔藓,阴冷处滋生,搅和一片。
镜头设计极美,但叙事晦涩。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我只希望我如果此刻懂俄语和意语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完全感受到其中文本的诗意。
太美了!诗是无法翻译的。
为什么有种又看了一遍stalker 的感觉
就是诗啊,太美了。看了一段睡着了,停下来睡一觉,睡醒了接着看。
我看不懂塔可夫斯基 但不妨碍我感受他的电影 感受纯粹者
@FilmForum 第一次觉得电影导演也可以是诗人,把电影拍成诗。诗本就每一句貌似无关,但前后的意境都相通。
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才最难忘,没有忘记未来的理性才最变态!
小西天。震撼。
【Film Forum】生命是永远无解的谜题,人类是无家可归的孩子。理想之河扑灭心灵之火,自由和宁静围绕你我作伴。我亲爱的朋友,请允许我再演奏一曲,再吟唱一首。我就要停止漂泊和回归了,与火焰共舞,与泉水共震,与大地共眠。是时候了,妈妈,我回来了。
没意思
异乡人难言的乡愁。
太意识流了。
回不到的故土,回不到的过去
说实话我没太看懂,太艺术了
没看懂说实话
之前不太喜欢忘记标了,选修课有一节专题讲得很好但更不喜欢了,一定要引领世人从此岸到彼岸的牺牲与救赎,一定要攀爬克尔凯郭尔的三境界去信仰,一定要晦涩冗长比诗更缓慢的长镜头,这种神学哲学的运用我只看到属于艺术家的傲慢,就像乡愁是男人的奥德赛。但美学效果真的好,三星都给摄影了…对不起改成两星了…
镜头语言牛逼,但实在太潮湿了,让身处干燥北极圈的我极度不适应。
世界被规则教条篡改了,人是这个世界冷漠虚伪麻木排异的教徒。而乡愁大概就是在孤独时对回忆、原始、自然和母亲的思念吧。
画面美就行了,意识流电影应该要极大的耐心,还要相关知识储备,以及与导演所表达的东西有切身感受才能看的津津有味吧
很自我 但是到处了百分之八十人的相同
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看塔大师的作品,有观影难度,评价不了
2024年3月18日。Film Forum, New York,4K修复版。
多年后重看,似乎到了拥有乡愁的年纪。乡愁可以是爱情,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无法抵达的精神故乡。
额,只能说不对我的口味
不知所云
好漂亮
完全没看懂……
被故乡驱逐却被人民铭记的,远走的人。在异乡拍摄完成后宣告此生不会再回到故土,乡愁是四散的雾。光影绝佳,很多调度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到的,一晃神一小时就过去了。但说真的女性角色太单薄了………
第一部老塔,睡着了。。
@film forum nyc. 老塔的电影我再一次没看懂,但比安德烈进步的是,我实在喜欢他悠长诗意的镜头。雕刻时光。
从影院到梦乡
大师杰作,催眠佳作,冥想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