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除了101特别有张力的台词,对比两个阵营:
战略能力,教员和校长都以锦州为战略中心城市,而不是长春和沈阳。
组织能力,相同的目标,两边都调不动团队,校长空降新人,前线监督,却还是一线将领的执行上不到位;教员侧反复多次沟通,授权前线将领按自己计划执行,也在关键问题上不妥协。两边的凝聚力和战斗意愿差距太大。校长侧都是政治派系间的博弈权衡。
外部关系:教员的土地改革得民心,辽沈战役得到300多万民工支持,物质保障充足。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以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2 3 7 8 9五个纵队加6纵17师包打锦州;10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12纵加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5纵6纵两个师,监视沈阳;1纵做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
大决战系列想看很久了,在没看之前我就知道他会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要大场面有大场面,要文戏有文戏,看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见招拆招的场景实在太享受。而国共不同的行事方式和政治智慧也还原的很真实。第一部校长名场面:我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四平后林彪不太倾向进行总决战,依然希望围困长春围点打援,毛认为牵制傅作义后打下锦州即可吃掉东北剿总,蒋希望的锦西、葫芦岛东进兵团能打通塔山、廖耀湘的九兵团西进打开黑山大虎山形成钳形攻势,锦州一破自然满盘皆输,主力迅速穿插切割没给廖兵团撤回营口的机会,通盘来看林的战略部署都完成了任务(塔山、锦州、黑山、长春和沈阳),甚至能提前进关袭扰华北,陈邓的中野能攻克郑州、刘粟谭的华野能牵制黄刘,可谓满盘皆活;一个很大的看点是中央与地方司令官之间的斗争张力
超级经典,简直是神片。
向革命先辈致敬,感谢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可能是我没有军事才能,从开头我都在试图搞明白国共双方军事部署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可是到结束我也没明白。打着打着就毫无悬念的胜利了,战略布局我是一点没看理解只看到林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他却又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举国之力的超豪华阵容制作《建国大业》第一篇,献礼片的水平,字幕精良有注释,老演员吐字及情绪很饱满,但故事节奏冗长不分重点,人物众多而杂又为凸现我军领导的正面部分加戏,在剧情上表达落入传统的俗套之嫌,军事大场面有全景图像和讲述进攻策略,但没有紧张互夺阵地的感觉,一阵炮火连天就稀里糊涂结束了战斗,林彪出镜不少
纪实文学,历史传记。小时候觉得这样电影的节奏不够快,因为90年代同期的美国已经拍摄好多高速影片了。如今年岁渐长,在看b站好多军事up讲历史的时候,总有此片的不少镜头,也了解了当时如此宏大场面的叙述是空前绝后的,几乎逼真还原了历史。塔山、锦州等地何处不是恶战?枪炮轰鸣中血肉横飞,牺牲可敬,牺牲可悲。
为那个黄埔四期的毕业生而看的电影。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海南岛,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只落得百度词条上的一句定论,成为历史书和搜索引擎中不能提及的名字。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他的躯体变成了蒙古荒漠上支离破碎的枯骨,他的错误被宣传机器大肆传播和唾骂,他的功绩万世长存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01的刻画感觉非常好
1948年9.12→11.2辽沈战役,
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牺牲换来的,
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坚持换来的,
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信仰换来的,
没有一场胜利不是解放军打下的。
这个长镜头真绝了。
果然国家直接下场的电影,真绝。
很客观,而且四平战役也提到了,打长春的困难也体现出了。
从来没有什么一战而捷的决战,都是不断试错,及时改正。
塔山,塔山,塔山!
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做起
整个辽沈战役的走向,是双方政治元首的较量,是双方军事指挥主官的较量,也是短兵相接的士兵之间的较量。
毛之于蒋,林罗刘之于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自然在战略战术布置中体现了更好的指挥能力。
纵观全局,塔山像是最终打破天平平衡的一块砝码。所有人都知道塔山的重要性,所有人都想要塔山,台词“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更是堪称经典。而考虑小范围内双方军队数量、武器水平以及地势地形的因素,使人不禁发问,塔山究竟是如何守下来的?
放在更宏大的视角当中,东北野战军或者说中国陆军的战斗力本就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不然也不会有几年后在朝鲜半岛的胜利。
大概也只有这样的一支军队,才可能完成坚守塔山的任务。
9.1分过高了,四星吧。
大开大合场面有一些,细节描述也有一些,都比较隐忍含蓄。方言本不错,但没有字幕,有一些跟不上,不好。
林罗的刻画还算可以,但总体真实性有欠缺感。
4.5
一部伟大的电影
周传基老师大概不会喜欢这个片子。从拍摄技术的角度只能说差强人意。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营造大场面,但平庸的镜头运用没能展现出震撼力,实在是不应该。声音更是一塌糊涂,和当时的其他国片一样完全没有空间感。剧本散乱不说,很多本该用镜头展现的东西被旁白喧宾夺主。
尽管技术上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但依然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献式、全景式的历史复现,有重点人物而无主角,或者说整个事件就是唯一主角,不是让观众代入,而是领着观众进行沙盘推演,基本上是以马哲理论来架构电影。让人不由感叹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人是如此渺小。这种气魄在全盘好莱坞化的今天似乎已然绝迹。
骑兵冲锋太帅了,原来101是这么个寡言谨慎的性子。辽沈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放弃大城市打锦州,一个是围追堵截廖耀湘,先看的淮海,感觉淮海的战术难度要大很多啊
投共一念起,顿觉天地宽hhhhhh
看完这部我对我党东北部分特别感兴趣,101.102.104……林罗陈高,每个人都很厉害,共和国长子,全国最富裕的东北,在解放前到底是怎样的
第一部辽沈,道具是比较充足的。到第二部淮海,特别是围歼黄维的时候,道具枪感觉严重不足,各种56冲、81-出现在镜头里,确实让人稍微有点出戏…
昨天再看一遍的时候,才发现97式中战是用SU-76M改装的,可见老电影人的精益求精。以前一直以为是军博里的真97…
真史诗,战争群像巅峰。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影片做到了珍贵的:每个人物都有人格魅力。甚至不需要最为人称道的战争场面,就单靠着演员在那里说话都足以让历史迷过瘾。
笔记: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
编剧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当初看,看枪看炮看战斗,如今看,看人看事看对话。
演的最好的还得是林彪!这个演员气质太绝,完全符合林彪真实的历史形象,一眼看上去就是个会打仗的军神。整体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充分展现了我军奋勇拼搏、不畏牺牲的精神。看着国民党军溃不成军的态势,每每都赞叹老一辈革命家是多么的智慧和伟大!
光影回憶·四十三
確實經典,東北戰場是解放全中國的一盤重要的棋。
“刘亚楼,你记一下”
“报告,我没带笔”
值得每年刷一遍,有生之年系列。。。
看到祖辈经历过的战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和平真好”
非常吸引人。开头黄河开河特别震撼,全片中许多镜头语言都令人回味,旁白文案水平真高👍🏻有高层决策的戏份,也有落实到具体执行的戏份。人民战争。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与作战素质之高。国民党军与中共军队、国民党高层与中共高层的对比,宋美龄与康克清、邓颖超的对比。值得反复观看。b站弹幕科普了许多。不知道为何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是粟裕的“事在人为”。接到林彪电报,周虽然生气,但在赶去毛那边前立刻先拟了回电稿,各人的性格从细节中都体现了出来。
以前小时候看不懂,重新看一遍追忆下。咪咕上要是有字幕人物入场介绍就好了,有些方言有点难听懂的。林彪刚开始小心谨慎最后料敌如神知道廖耀湘遵从杜聿明退到营口的意图,派兵堵截大获全胜厉害的。国军共军混做一团,共军小分队直捣国军廖耀湘指挥部让他仓皇逃窜有点搞笑的,但是这个小分队最后在敌人反击中全部牺牲可歌可泣。
宏大的战争场面,背后指挥部的暗流涌动,其精彩程度自然不用多说。还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文关怀:新娘将自己红彤彤的围巾送给小战士,罗临走像慈父一样和违纪的司令员握了握手;朱周月光下渡步交谈,毛萧老友相见上山吃枣,也都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三十年过去,依旧是顶级战争片。101的呈现无出其右,长春之围,塔山狙击战,锦州战役,追击廖兵团,完整丰富地呈现了辽沈战役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在短暂的胜利喜悦过后,即将迎来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时刻。随着蒋介石(赵恒多 饰)撕毁停战协定,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两年的正面对决,国共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局终于迎来决定性的时刻。1948年初,毛泽东(古月 饰)、周恩来、任弼时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离开陕北根据地,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会合。经过一番审慎的考量与讨论,领导人们命令林彪(马绍信 饰)所率领的五十万东北野战军全面发起夺取东北辽沈战役。对东北去留举棋不定的蒋介石被迫应战,中华民族的命运之战拉开序幕……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一部。
好看
真好
罗荣桓
由于害怕自己过于浅薄的缘故,此类型电影一律给满分
形散而神不散是传神的最重要特征
艺术性和史实梳理完美结合的史诗。非要挑一点毛病,就是林彪在东北,军事命令上是更天才的强人,个人气场上却又更弱一些。但这是第一部正面拍林彪的片,做到这些已经足够。
「总预备队,不动。」
难得和我爹一起看这么长一片子😌
2004
cctv6 有字幕版 3:26:56
群演中枪的反应演得过分夸张,这一点很出戏。演员的群像戏跟对战场的还原度做得极好,衬托之下剧版拍得像个笑话
除了101特别有张力的台词,对比两个阵营:战略能力,教员和校长都以锦州为战略中心城市,而不是长春和沈阳。组织能力,相同的目标,两边都调不动团队,校长空降新人,前线监督,却还是一线将领的执行上不到位;教员侧反复多次沟通,授权前线将领按自己计划执行,也在关键问题上不妥协。两边的凝聚力和战斗意愿差距太大。校长侧都是政治派系间的博弈权衡。外部关系:教员的土地改革得民心,辽沈战役得到300多万民工支持,物质保障充足。
节奏好慢
辽沈战役是林彪打的,而他只是黄埔军校四期生
对于整体战役了解不多,试图借此多了解一点
G1298石家庄—锦州南,四个多小时高铁看将近四个小时的电影正合适。从西柏坡到锦州,地点也合适。战争是完全不懂的,但艺术性没得说,那时候是有审美,有追求,还不计成本。
镜头感非常好,有很多自然又符合人物设定的小设计
刘亚楼 我作如下部署调整···帅得勒
第一次看国共内战时期的叙事电影 没那么主旋律 但能看得出来很真实
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人了解了那场战役的规模。
猪肉炖粉条…
建议现在的主旋律电影拍摄水平”倒退”四十年
拍的好啊!可惜我解放战争的知识不扎实,看不出味道😩
补标
气势恢宏
可看性意外地强,而且涵盖的场面和视角全面,国与共,总指挥和师团长和底下士兵都有涉及。正好前段时间在看心路沧桑,配合观看感觉更生动形象地串联了事件。看这种片子总是一边觉得劲爽一边觉得慈确实不能掌兵。。
哪怕不谈剧情,仅就电影艺术而言都是佳作
一分给101,一分给中正,一分给人员调动。
好!好!好!!!
8.0/10 分。年少时学校组织,电影院看的。。。剧情基本上都忘光了。。。大决战第一部,后面两部是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场面宏大,人物塑造简洁优秀,老电影没有字幕是个遗憾
也不看看谁提的字。
“总预备队,不动。”
人物塑造经典
不丑化敌人,不渲染战争,有几个细节真的泪目。
1992年上映,那个时候我还蹲在雅塘镇政府的电影院免费观看的。2024.3.24
我就提两点:领袖还得说方言;战斗场面还得上真人,尤其是从部队借人,战士的体态还是横店那些老百姓演不出来的。辽沈战役主要是看卫立煌廖耀湘的覆灭和林副主席的威风。
从今天开始跑步吧
场面大型 不同于别的电影 详细的讲了司令部军委对战争的部署过程 战争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
战争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一,再也不会有这么多解放军部队配合拍摄战争戏了!!航拍镜头,简直就是神了!
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
场面很宏大,前期的林畏畏缩缩,看着是真着急,后面孤注一掷攻打锦州时候,万炮齐发,有这装备打长春沈阳时候为啥不敢用啊?
强烈建议全国初中都组织看一遍。
正气,热血,运筹帷幄,伟大的解放全中国的大决战。
旷世佳作
呜呜呜~看哭了好几次
经典
影史留名
看到最后的冲锋长镜头,不禁感慨这是国家才能拍得起的电影
5星
恢宏巨制。
无论从人物还是剧情,都极度还原的电影,特别喜欢里面马绍信老师饰演的101,真的将睿智和灵活集于一身,作为辽沈战役的总司令,真的是很有智谋与果敢!强烈推荐!
结合解说看得更清晰,解放军属实不易,看到最后越为之振奋
超级经典,简直是神片。向革命先辈致敬,感谢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感觉是看过最好看的战争电影
很好看,场面也很宏大,101沿着火车慢慢走的那一段,特别触动。101的背影…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论感染力,比《大转折》要差一点儿,但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另外,用真人拍摄的战争场面确实很震撼,尤其是廖耀湘全军覆没时候的那个360度大全景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这场面大到让我震撼了,不愧是长者题字的。林彪演的感觉弱点
牛逼
感觉全部的意义都在补史,还不如拍成纪录片
小时候看不懂也不喜欢看,哪有动画片好看啊,可长大以后再看时忍不住落泪,先烈们豁出性命,只为中国人民能挺直腰杆活得有尊严。越深入了解,越能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
大决战都是经典
主席我想你
是懂艺术,有情怀的 伟大的历史进程背后有着巨大的牺牲。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进程里仿佛秒针的一次跳动
大军团作战,军纪要严。
很小的时候看过,对林彪印象很深,于是学他吃黄豆。大人不给炒,我就在兜里揣一把生豆子。同学们看我没事就嚼黄豆,嚼得腮帮子都大一圈,纷纷表示不解。
大场面小场面都能兼顾,只呈现而保持克制的评价或不评价,难能可贵,连现在的意识形态主动的发展和被动的管控下估计都实现不了这样的克制和相对公正。
你盖不会似惧怕林彪吧
光辉岁月
一个诗人把写诗作词的奇思妙想都用在指挥大决战上
雄才伟略大开大合
气势如虹
对比新版大决战,这版林彪简直封神
镜头语言和色调很有意蕴。总部、分部和营连组成了相互唱和的复调。蓝色阵营的刻画也很立体而不是完全脸谱化。若罗帅不早亡,长乐宫事或可一免乎。
老蒋就是被这套民族主义叙事给坑了,应该放弃东北,保住关内
选角真的绝了,百度搜一下一个人的资料,图片一出来:这不是拿的电影截图吗😂
电影磅礴大气,值得更多人看。
表现力极强的,非常好的政治战争片!
本来以为只是部政治宣传片,没想到运镜相当有水平,结尾的战争长镜让我联想到一百多年前的《拿破仑》,虽然远算不上完美,但自有其史诗般的恢宏气度。
看大决战之前没吃过这么好的细糠
可以当纪录片的电影,没有丑化对方,你的胜利才让人信服
时长感人,看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搞艺术搞创作,记录和传达生活。不像现在的电影,只为圈钱
完美的电影
太精彩了!永恒的经典。
育容火车站点将真经典
101军神!
刘亚楼记一下 这一段 演绎出了万千人心中的林帅
在家里的电视上重温 看的是bilibili的版本 网友把字幕和背景介绍的很好 节奏不快 廖耀湘的戏好多 对林彪的形象也挺正面 也没有故意丑化国民党 很有老派电影的影子
8.5
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一点
我做如下部署
恢宏巨制,对辽沈战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包括林彪一度的犹豫不决
远胜于长津湖水门桥之类。
抗战电影的天花板级别。
一直没看的经典,随着岁数增长真的是日益变左了
林总威武
东风压倒西风
曾有那么一瞬间 国产电影将引领世界 但仅此一瞬
真实再现大决战之场景,好看。
绝了!好看!
经典咏流传
题材的历史价值高,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艺术手法,战场细节违反常识,排队冲锋,人员密集的战场大航拍。宣传价值大于还原价值。
场面宏大,台词经典,人物还原。真的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谨记历史,缅怀先烈!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01的刻画感觉非常好
后期配音有点拉跨
前无古人的巨作!
酣畅淋漓,战争题材电影里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
1948年9.12→11.2辽沈战役,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牺牲换来的,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坚持换来的,没有一场胜利不是用信仰换来的,没有一场胜利不是解放军打下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二刷一下
战争才是常态,和平只是意外。珍惜和平,牢记历史,保家卫国。
这个长镜头真绝了。果然国家直接下场的电影,真绝。很客观,而且四平战役也提到了,打长春的困难也体现出了。从来没有什么一战而捷的决战,都是不断试错,及时改正。塔山,塔山,塔山!
马绍信演绎了101的经典,101成就了全片的亮点。
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做起整个辽沈战役的走向,是双方政治元首的较量,是双方军事指挥主官的较量,也是短兵相接的士兵之间的较量。毛之于蒋,林罗刘之于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自然在战略战术布置中体现了更好的指挥能力。纵观全局,塔山像是最终打破天平平衡的一块砝码。所有人都知道塔山的重要性,所有人都想要塔山,台词“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更是堪称经典。而考虑小范围内双方军队数量、武器水平以及地势地形的因素,使人不禁发问,塔山究竟是如何守下来的?放在更宏大的视角当中,东北野战军或者说中国陆军的战斗力本就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不然也不会有几年后在朝鲜半岛的胜利。大概也只有这样的一支军队,才可能完成坚守塔山的任务。
真的拍的好
9.1分过高了,四星吧。大开大合场面有一些,细节描述也有一些,都比较隐忍含蓄。方言本不错,但没有字幕,有一些跟不上,不好。林罗的刻画还算可以,但总体真实性有欠缺感。
4.5一部伟大的电影
2024.2.19
战争沙盘
叙事连贯丝滑而又气势恢宏!国家队拍摄出来的宏观层面上的政治战争影视作品真是大气,用来了解这段正史很合适;整体上较为客观,可以理解,微观叙事较为一般。
被林彪那冷静、阴郁、不苟言笑、有自己想法却又稳得一批的性格圈粉了,大佬
配水池实在惨烈
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
对101有克制地淡化。整体来说还是主旋律。找不到222分钟版本,看的210分钟。
周传基老师大概不会喜欢这个片子。从拍摄技术的角度只能说差强人意。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营造大场面,但平庸的镜头运用没能展现出震撼力,实在是不应该。声音更是一塌糊涂,和当时的其他国片一样完全没有空间感。剧本散乱不说,很多本该用镜头展现的东西被旁白喧宾夺主。尽管技术上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但依然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献式、全景式的历史复现,有重点人物而无主角,或者说整个事件就是唯一主角,不是让观众代入,而是领着观众进行沙盘推演,基本上是以马哲理论来架构电影。让人不由感叹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人是如此渺小。这种气魄在全盘好莱坞化的今天似乎已然绝迹。
毛的指挥艺术,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犹如101这种野战部队老总都难以到达的高度,超越了战术,在战略上的高度是质的飞跃。塔山,短短的一段,无险可守,难倒了国军,也是国共差距的一处小缩写。
伟大的指挥,人民的战争
主席走上山坡,东方日出,林总月台踱步,烟雾中回头,太经典了
史诗巨作!
中国的内战就是靠这些十大元帅一点点死磕下来的,那些真正被记住的都是侥幸活着的。
气势好人物细
再也没有这么大场面的电影了
我作如下部署:
非常经典,大场面很震撼,对当时历史了解仅限于历史书上的简单一行字。通过电影看到实际的过程,非常震撼。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骑兵冲锋太帅了,原来101是这么个寡言谨慎的性子。辽沈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放弃大城市打锦州,一个是围追堵截廖耀湘,先看的淮海,感觉淮海的战术难度要大很多啊投共一念起,顿觉天地宽hhhhhh看完这部我对我党东北部分特别感兴趣,101.102.104……林罗陈高,每个人都很厉害,共和国长子,全国最富裕的东北,在解放前到底是怎样的
第一部辽沈,道具是比较充足的。到第二部淮海,特别是围歼黄维的时候,道具枪感觉严重不足,各种56冲、81-出现在镜头里,确实让人稍微有点出戏…昨天再看一遍的时候,才发现97式中战是用SU-76M改装的,可见老电影人的精益求精。以前一直以为是军博里的真97…
绝对的经典,再也没有这样的片子了
节奏还行 画面不差
人民战争!
中国史诗之作
建议豆瓣修改演员顺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愧是经典,期待重制版
文明其头脑,野蛮其体魄。大战术要有大战略,要有大眼光,对战略布局要有长远目光眼,仅靠偷鸡摸狗,灵光乍现是不够的
艺术
真史诗,战争群像巅峰。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影片做到了珍贵的:每个人物都有人格魅力。甚至不需要最为人称道的战争场面,就单靠着演员在那里说话都足以让历史迷过瘾。笔记: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编剧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当初看,看枪看炮看战斗,如今看,看人看事看对话。
太震撼了,值得所有正剧学习!
人民战争子弟兵
类型片goat
光影回憶·四十三確實經典,東北戰場是解放全中國的一盤重要的棋。
气势恢宏,贴合史实,角色鲜明,演技精湛,是同主题电影中的经典佳作!
经典电影,看完后看战争解说更佳。
什么?什么?!你们的高粱米都白吃了?
三大战役里拍的最好的一部
瑕不掩瑜,无敌!
解说看了无数遍终于开始看正片 镜头、文戏、场面都是一流 后无来者
除夕夜看,电视里砰砰砰轰大炮,窗户外啪啪啪放小炮,弹幕应景地出现一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
多次哽咽,不只是影片中的,还有他们以后的命运
古朴的拍摄,没有多余的技巧,尽是真实。
2023.9.29观看,留记。
“刘亚楼,你记一下”“报告,我没带笔”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值得每年刷一遍,有生之年系列。。。看到祖辈经历过的战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和平真好”
好多人啊.jpg(一堆标普里面冒出来几个方言好怪,而且毛的湖南话怎么这么烂,反而是粟裕一口长沙话)
大场面确实不错
三大战役第一战。举全国之力,空前绝后。这样史诗般的主旋律电影必须要收费,是否合理?感谢B站。
真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但作为沙盘推演的大型战役却少了些紧张刺激的互相交锋,有些失望
还得是老一辈艺术家,车厢那一段拍摄绝了,点面结合,节奏也很好
GOAT
波澜壮阔的,史诗级的,属于人民的,冉冉升起的!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
为解放事业做出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从前的主旋律即使是说教也能拍的如此迷人
经典之作
林彪和罗荣桓的戏好看。
旁白都这么有水平,我的天啊
波澜壮阔。林彪喜怒不形于色的威严,尤其下达作战命令时的神情,让人印象深刻
有含金量的,有点厉害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开头那段冰河
经典,常看常新
2024.2.5 b站
还挺好看!
一代经典,今天算是第1次,完完全全看了一遍,总体而言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也绝对不输现在的特效大片,甚至比所谓的特效片还要更加的恢宏,总而言之是值得多次反复的看的。
大场面荡气回肠 爽!
刘亚楼你记一下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三十年过去,依旧是顶级战争片。101的呈现无出其右,长春之围,塔山狙击战,锦州战役,追击廖兵团,完整丰富地呈现了辽沈战役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