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独立时代 獨立時代
湾腔➕英文无与伦比…不违和又独具特色的时尚感…/世界大同啦/他们搞不清楚 情也是投资啊/结婚以后 一定要“一国两制”/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的代价/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 就是和别人装的一模一样…/非礼我的老婆 分裂我的国土哎!/儒者的困惑/Friday’s咖啡/感情已经是我们廉价的借口了!
原来,大家都在“装”!夫妻、情人、朋友、同事/上下级、作家、导演/演员,无一不在装模作样,为了自己的所需。只有MOLLY那种火爆脾气的人,或许才真实一点!“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这么的孤单,这么的可怜?!”
A Comfucian Confusion 儒者的困惑。
被儒家規訓程度越深的人,在面對衝突時越容易跳出原有框架,打破約束嗎
刚好最近碰上真真假假,也算是解惑,做自己
有时候看众生,不如说看自己
阿King是最有自我的人了,他一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并且可以为此付出行动。琪琪很优秀,她真的很好,被大家认为装模作样,最后也完全自信,从作家那里学会了认识自己。就其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认知。整个片子的人物对话都很清晰明了,蛮喜欢。
修复版。杨德昌化身金句达人,每一句对白都像是他对整个台湾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人际关系的吐槽,而大量插入的字幕卡似乎是他不满足用角色当自己嘴替而自身直接在场的声明了。再加上几个角色之间过于戏剧化的关系网,最后四十分钟已经有一种看语言类喜剧的感觉了。但即使觉得这一部的杨德昌略显说教和失控,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华人社会中虚伪人际关系的精准剖析。以及这个收尾和整部电影的调度,确实是很精彩了。前几年看应该会更喜欢吧,但现在,好像自己也想明白人际关系这件事了。
唉我是真的喜欢这部 “我是真的为了你好”“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付出的代价”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断的被误解,对生活困惑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没有答案。温情的结尾,强烈话剧感的对谈,犀利的政治隐喻,没有包饺子的强行大团圆,好喜欢这样的没有结局的结局,本以为会一直鸡飞狗跳下去,“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一丝温情,且算自渡”。已经很少能看到剖析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电影了,虽然是30年前的片子放到现在豪不过时。还看到了年轻的尊者在路边收神爱世人的传单哈哈哈哈哈哈哈,此时23点十七分,外面雷声渐响,是个舒服的夜晚,晚安啦
太多牢骚,太多台词堆砌的道理,在他的电影里影像的作用被大大缩减,他的剧本需要削减需要极大程度地做出对表达方式的转变,而且需要将敞明的解法融入电影艺术之中,让影像不止成为一人吐槽爽快的工具,对人生,对生命的处境只停留在无力地讽刺,在电影之中也是疲软的嘴炮。
蓝光修复4.7看过。英文片名A Confucian Confusion在一种谐音梗似的戏谑中道出了导演于“独立”背后的核心命题,一种人在自我与世界规约拉扯中的克制与放肆。而观影体验则无限接近孟京辉或赖声川的早期实验小剧场,大段弥散的充满了自怜自艾或无理无奈的呓语般的台词,几个迷惘的沉沦的恣意的青年在扮演着“独立的求索者”,还是单薄了。和后期的《一一》相比就像《家》之于《红楼梦》。大约也是导演反观自我时的confusion。
24.4.9重看。批判的核心是儒教社会的启蒙与伦常,对于前者,文以载道只是尽义,而不能成仁;对于后者,人情之礼必然会异化为“装装样子”,世纪末经济腾飞的原子化台北实则只是这个千年儒教社会的外壳。里面的人物可悲可厌。结尾处一场突然的意外激发出难得的真情,二姨妈对父亲,琪琪与小明,然而这只是直面无常时人性瞬间所迸发的光芒。当生活的车轮继续,这些顿悟般的真心便很快会再次被裹挟在虚伪的日常洪流中。其实是一部不亚于一一的表述生活之绝望的电影,只是过于戏剧化的外壳以及讥讽的语调,难免让批判变得轻浮,也少了些理解与同情。
是中国人才会这样么,还是说只要人有自我意识,只要人处在社会之中,就会变得这么装,就会真诚地去虚伪。整部电影大概只有的士司机才是真实做自己的吧,所谓难得糊涂,而主角里相对真诚的就是阿钦了吧,所以这角色是唯一讨喜的。当然,2023年了,确实是独立时代,但道理懂得都懂,然后生活中真的很难不去思考各种有的没的,即使能忽视他人的感受关注自己,那就免不了思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谁都想拥有“去tm的一切”的勇气,那没有面包怎么做真实的自己呢。我确实没见过有人在路边饿死,但总不能这么极端以死作为衡量标准吧。 Anyway 第一次看杨德昌的电影,没想到是这种风格,剧本真的很细致,演员面孔很多样,演技很真实,长镜头也看的很爽,准备继续下一部。 ps 阿钦真的很像王鹤棣 琪琪像杨丞琳
看到最后都没看到Molly和琪琪的亲密戏。感情倒是乱七八糟的甩,无法预想到下一刻会爱上谁或者爱上谁。我一颗纯爱的心应声倒地。一瞬间的祛魅愁眉不展。即便是琪琪这样的每天撑着个酒窝人见人爱的美女也没有办法做到令所有人满意。官场的勾心斗角也让初涉社会的小明怀疑生活。最后一幕看着琪琪离去的脚步我在想,不能最后再拥抱一次了吗。导演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Happy end吧。生活过得好好的,想这么多干嘛。
The cinematheque 观感和之前看的三部杨德昌很不一样,毫不吝啬体现冲突,人物设置也都很有趣,没有那么日常,也很好看…有种cp大乱炖的感觉,看到最后也挺温馨的。作家顿悟那一点可真是妙啊!人们变啊变,却还是总有人能珍惜那一点情,挺好的!
前几天存了4k修复资源 没看简介看了二十多分钟 感觉都是关于人情世故 不太喜欢就开了倍速 看到2/3左右觉得挺有趣的 混乱的关系 以前会觉得狗血 现在看觉得是真实的 现实的 人活着就是一个反复学习又忘记的过程 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感触就是已有事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这也是所有文学作品带给我最大的“感动” 有时候不加引号 只是苦笑 联想到自己的某些经历 苦笑 想吐 不是吐电影 吐自己吐这个世界 很好看 太讽刺了 我想 应该回到人群中去 才不会思考才不会痛苦 此刻我可以释然与你的爱恋了 关系怎能一成不变地永恒呢 但爱永远会存在于那时刻那时空 超于时与地与人但可能不会延续到此刻 我们需要记录 可能到了晚上我又忘记现在所感所悟再次走上泥泞的小路 没关系 在你身上抛下的心锚会帮助你记住你
取景颇有新浪潮的自然,近乎话剧的体裁和精雕细琢的人物站位却又好似法斯宾德的情节剧。孔夫子的仁义礼智信,在彼时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蜕化为一种灰色的犬儒和后现代的困惑——可能也只有亲历过这种落差的“海归精英”杨德昌才能对中产群体做出如此辛辣的刻画。电影里的人都好会说、好有一套精神分析的论断,动辄云云“你又在投射你的想法了!”两天连续看罢《一一》《独立时代》,只想说电影频繁出现的“痴情女”形象怕不也是他的欲望投射……
siff Egyptian 好話癆 好intense 好狗血 好想馬上二刷 仿佛看了一個1994年台北的 小時代 找到gjm的resource了.. 是 這麼說很對不起楊德昌 但這就是我的第一直觀感覺嘛
《独立时代》台北都市中各种陷入困境的人们,愤世嫉俗的小说家;被误解为“装”的好人;想正直但又不敢正直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婚姻濒临崩溃却佯装婚姻幸福的人……
自然主义电影:去戏剧化叙事;长镜头;景深镜头;零特写;少配乐;多对白;
和《一一》一样的了不得。
我消化下
杨德昌的电影总会是这样,镜头一出来就传递出一种浓重的幻灭、忧郁气息,像是一种特别自觉的审美倾向,在这种底色的铺陈下,这些个让人讨厌的角色的滑稽感变成了悲剧前的必然前兆,而且他们几乎是有着孩童般的反应,让你感觉不到结实的讽刺挖苦幽默感。距离感可能是其中关键的线索,我想正是每个人之间的那种不稳定的趋向崩塌的距离感,带来了这种幻灭感,但我又会想,这或许是一种刻意的审美自觉,导演好像不是在预示着将要发生的幻灭,而是争对着这样的情境,他渴望着幻灭,来趋向某种审美上的完成,不知当时台湾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否都是被这股调调抓住了,但至少在杨导这里,他很好地达到了他想要的这种效果。
我爱杨德昌在电影里的哲思
以及只有他才能给出的共鸣感.
经济的腾飞并没有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情感无论贫富还都充满迷茫。那些艺术家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们的欲望更强,也更容易实现。有没有家人、爱人,人总是孤独的。看杨德昌的电影会有很多感受,这是一个好导演应有的品质。
太黑色幽默了,每个人都充斥着浮躁 靡乱 欲望,任意人物两两组合都会有交集(甚至担心下一秒就会上床,甚至琪琪和Molly下一秒就会接吻),杨德昌叙事的能力太强了,每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又不显得乱,里面阿King跟军师单单一组 就看到了 有话好好说 的影子
【4.5】剧作太精巧了,戏剧冲突拉满,人物关系的设置极具代表性,有相似和对应也有明显的差异化,既是对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众生相的描绘,又是对中国式儒家文化主导社会的一次剖析。电影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处事方式的碰撞,对存在主义和主流大众审美的探讨,都表明了杨德昌的视野和野心。后面作家那段长篇大论等等还是显得矫情说教,不过对于这一部来说还是瑕不掩瑜。
独立时代:大家都用上了大哥大但是悄悄话仍然只靠见面交流//富少阿钦张口就是台湾方言,像一个会把樱桃派端给坏人吃的人//能让琪琪听精神病姐夫说完文青的脑残结论后继续听他说话,可见导演真的很喜欢这两个角色。在独立时代文艺青年和女公关已经死了不会再有任何作为,但姐夫和琪琪永远活着。//强硬独立的molly顺从着家长的选择,对工作友情爱情都笨手笨脚的,投入得那么艰难。小明同学独自朝向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不自然,以反刍的心灵放开了他的肉体。//都市人的大白话和假话都让人神清气爽,帅气的台词总要在人生中说上一次//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指的是把配角都拍得像主角一样吗(好像就只有小圈子几个年轻人。?
在香港电影节看了第二场并没有在展映片单中的杨德昌,抱着酒瓶在地铁里飞速转场,抱着酒瓶在影院里边看边喝。在没有人认识我并且也不会judge我的地方做一个在电影院会被别人打叉的人,并且还是看杨德昌,只能说,太满足了
句句是实话句句是现实,以前公司里和我一样大的老板会和我们一起去爬长城,一起过生日一起唱歌一起用生日蛋糕打人,是要给餐厅老板赔钱的那种玩法,一次谈完生意应酬回来挠着头生气地说再这样下去我就和他们一样了,理想主义的尽头在现实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终会妥协吧!我也给他拆过台,可他和经理说我上学太多上的有点傻了,也没有责怪我!终究是了解自己,拼尽全力跳出这个圈圈,为自己打拼出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哈哈,我在自己的树洞里很开心呐!那个老板还好吗?有时候会上网搜一下他公司的情况,那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出場後坐在馬桶上痛哭。
「不想做一個庸俗無聊在世俗世界鬼混的人」
8.4.2024
真好看啊!都市男女生存法则!看到小明和molly吵架时想哭,最后又忍不住笑起来!想和朋友边喝咖啡,边抽烟,继续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我知道我真的很好”
原版不清晰一直没有舍得看,修复后第一时间看完了修复版,琪琪真漂亮,杨德昌的电影看的时候觉得漫长,但是后劲都很大,看过后一一直有回味,这才是真正的电影,之前的恐怖分子、杀人事件四星都打低了,周处除三害的尊者还是这么年轻
这是杨德昌系列的最后一部。我忽然觉得有必要再多看几遍杨德昌,他的电影有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润物细无声的浪漫,多看几遍,香味更加浓厚。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无时无刻不和别人发生关系,如何才能遗世而独立呢,做不到的,身体不行,就尽量让心灵归于安宁吧。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多久,三天五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我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一些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固执,顺其自然吧。
“感情已经是一种廉价的借口了,装的比真的还像”。
大多数人都在伪装,真诚的人反倒被怀疑。装的太久会丢掉自己的内核,陷入空虚的沼泽,没有锋芒容易被这个世界刺伤,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杨德昌怎么这么懂生活,拍的人喘不过气来。嘴上说着最最伤人的话,伤人的人永远是了解你的人。作家总觉得自己悟了,但脆弱的那部分根本是还在总是想要向外抓住稻草,找到什么可以依靠的。杨德昌的台词和故事实在是太妙了。只要我不去怀疑别人,就算别人怀疑嫉妒我,我至少也还有自己可以去相信。最后电梯门神。两个女生一起抽烟,后面重逢的镜头也神。一幕幕的,娓娓道来,说得真好。
7.6分,就是一场话剧的电影版,颇有《雷雨》之感。人物关系密集,彼此关联,戏剧性强,矛盾冲突集中。影片以对话展开剧情,多室内场景,人物多静态,动作夸张,多用固定镜头。人物塑造有特色,但除女一外,都不深刻。经济发达的九十年代初的宝岛,四个大学同学进入社会后,女一琪琪和公务员的男一小明可称佳偶,可惜男一出轨女二,也是女一的好友兼老板Molly。女二出身富家,性格张洋浮躁,男女关系混乱,和男二Bri也有一腿。但女二已和同为富家子的男三阿Ken订婚,双方却都不安分厮守,Ken的律师Larry阳奉阴违垂涎女二,又把情人小凤(女三)安排在女二手下;女三被女二开除后和男一的同事立人ONS,又和男二瓜葛。最后,两对情侣拆伙,女一、男一、女二分别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各人在混沌中,依靠本能保持着独立。
每段关系里都会有人用“我这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说辞要求对方 可是从不管对方是否愿意接受 这样做是否开心 独立时代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自己 大同世界也只是一句口号 我想这也是杨导自己的态度 这也是台湾的独立时代 造型指导居然是蔡琴 和人物倒是超级贴合
比起《一一》来,节奏更快,信息密度较低,所有人都比较猴急。但是杨导不愧是偶像,能把社会和两性关系剖析的如此精准,手术刀般的镜头。比起旁作更是在结尾给希望,当然跟一个刚死了老爹的人问要不要去Fridays喝咖啡我个人浅见还是不合时宜了点
看似圆满的结局,还不是回到从前的鸡飞狗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一样,可都被权力、金钱、性束缚着,叩拜,臣服。生而为人的罪,就是在豁然开朗后又决绝的走入下一个混沌。在孔夫子自己架构的体系下,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他也得变成异类。天下果然大同。
华语电影需要这样真诚贴近时代的都市戏。戏剧化盖过电影化表达。在达到《一一》的诗意之前,语言(台词)说出来的东西相比《麻将》等自然了一些。杨导视觉比侯孝贤、蔡明亮的差吗?或者说杨其实更适合当作家或剧作家
最搞笑的是看到尊者传教“神爱世人”。陈湘淇在杨德昌的电影和蔡明亮的电影真的很不一样,完全没有认出来。两个最美的蓝色镜头,给了两个坚定做自己的女孩。电影里大部分人都不可爱,幸好在我差不多厌烦了的时候,它又给出了一点暖。
题外话:全程都感受到一种不适,倒不是因为被戳中心事,而是看到把自己的生活哲理挂在嘴边,本来就无法相互理解,却好似根本不明白也不尊重这点一样,一遍又一遍强调、争吵,代入现实的自己而感受到了一种厌烦。牯岭街是让人怜爱的,充满好奇与成长的青少年总让人觉得可爱。但对于独立时代,也许这是导演的表达方式,毕竟许多成年人一开口,ego就充满了整个房间;也许是受制于影片的时长,在复杂的人物关系里只能选择去这样表达。
大家都是孤独并且自大的,一面不愿去了解接受别人,一面又认为没有人了解自己,其实这本就不可能。相同的性格经历在身上留下的印记或许会让你们相似,但只有爱与包容让彼此有更接近的可能。越带着自己向对方靠近则会发现离对方越远,当愿意放下自己去接纳别人时,才能感受到爱与满足。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找到自己。
太强了。如果说《坠落的审判》里的对白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部的台词力就是铺天盖地,令人叹为观止。主观感觉相比其他作品风格更为激进,满屏的长镜头仿佛炫技般串联起一段段略显荒诞却又真实的人物关系,再配上如书法最后一笔那样精巧的结尾,绝了。
裝得像符合社會標準的人,你就會「安全」一點。
確實很風趣幽默,用儒者型態演說儒家思想,每個人都在裝,又指責每個人都在裝,每個人都唯唯諾諾,又指責每個人都唯唯諾諾。
圓融是偽善的一種詮釋,犬儒也是。只不過我們都知道勇敢太難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所以犬儒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大的安全感。我們高喊著獨立思考,可當我們一獨立思考我們就不知道該思考什麼了。
在這個獨立時代,儒者沒有困惑,儒者只要做一個和大家都一樣的人就最安全、最簡單了,至於後代和未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嗎?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欲望,钱,性,权,政治,男人。
不要相信藝術家和詩人說的半個字
很好,有点伍迪艾伦的感觉,但是更好。
94年的杨德昌,比我还大两岁,如今快三十来看依然受用,感谢杨德昌,依然是我心里最好的台湾导演。
杨德昌就是我的神
连珠炮式的妙语
笑死,什么喜剧啊,感觉和那什么实验话剧本质没有区别。
8.5分,标准的杨德昌风格,只是这部更加直白的讨论社会,表达思想。莫名的插入文字,电影又是满纸荒唐言。最后一段加分【我爱你】。但“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还不知道”,仿佛我如今的写照。
如果早几年看可能会流泪的片子,现在只剩麻木了
做作 娇情 感性 啰嗦 一定不是时代的问题 虽说中国人都要装一装 但能不能有一些情绪管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台词党狂喜,每句台词都让人眼睛一亮。我会再来!!
儒者在独立时代的困惑😕 社会的通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的,我们如今依然在独立的时代。 儒学的批判性复兴与继承很关键。
很精彩,值得二刷
240411 命带桃花 贪生怕死 才是正道 就是装来装去 装不下去也就算了
人人都说琪琪装,但都想装却装不出来琪琪的美好。电影是怎么拍的让人觉得如此离谱又如此真实的,那些若有若无明里暗里的算计心思,真的很妙。
看到文艺(装逼)青年说出尴尬蹩脚 故作高深的舞台剧式台词时 我心想完了还能看不 但是看到“妈的你们艺术家都这么装逼!”等台词时 又觉得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个客观的旁观者了
Molly很贱,小明恶心
琪琪真的很好
寓意不错,但说教成分太多,演员也不出彩。
虚伪 装样子 政治;society is shit;一帮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人物性格塑造优秀、典型性;最后的解放和某种真情……
人物说教意味太重,但不乏深刻,都市的蚁族,被生活捆绑,不断妥协,孤独错爱,顿悟只需一瞬,而过程却好像一辈子,迷茫且煎熬
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一种观察和反思吧,没想到不止美剧里的男女关系那么乱,很多台词靠演员说出来感觉不是很高明
A Comfucian Confusion 儒者的困惑。被儒家規訓程度越深的人,在面對衝突時越容易跳出原有框架,打破約束嗎
刚好最近碰上真真假假,也算是解惑,做自己有时候看众生,不如说看自己
荒谬人生与荒诞生活,东亚人的不可言说的人情世故全都说出来了
神,东亚人我的东亚血
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
4.11 百老汇影院
在对艺术、生活、事件的感受力已经发生改变的年代,任何妄想以上一时代的独立标准处世的选择只能导向去自我化的可笑人生。
影片还行吧人物设计的还好但是每个人都说些哲理看着就很唠叨
很装逼但是很好笑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嘴替!
虚伪又自大
装与真之间的差别 或许并不是字面上看来的两个极端 是每个中国人无法逃避无法化解的儒家定数论理 其实很喜欢琪琪这个角色 美丽智慧而又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最后的melly我好想你 太让人动容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
好美的4K⋯
线太多,虽然每个人物都介绍到位,但立体度不足,就靠台词来补。说教式片子,可能立意会比较深,但剧情真的是……4.5星
最后演职员表计程车司机后面打括号孔子害我莫名其妙笑了一下
我至少还有自己可以相信
真实的可怕…以前也是,以后也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个城市的日夜截然不同,一晚可以发生太多变化,最后杨德昌给了这样一个结局,好温柔
好看
补
最喜欢看一对对吵架,应该说是不同类型的人生选择里,各自的挣扎,全都拿出来论辩,非常喜欢,年轻的时候要多看。
无论被认为是什么样的人 我都要在原则下做自己
最后琪琪和小明的相拥出人意料 但又意料之中
如果能在世纪初看这部电影就好了
让我把完全不想看的话题看得津津有味
2021-08-27 2024年4月10日 21:32:53 高清修复版。剧本表演不够自然,但是30年后的今天,很难再找到这样剖析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电影了。
如果不是只有一个真,哪来的那么多假呢?没有标准答案,人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让人肃然起敬的杨导。
HK 2024.4.7
有点说教
@油麻地电影中心
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
好爱装成艺术家的男人和装成企业家的女人的吵架戏
很啰嗦的电影,独属于中国人能看懂的啰嗦,后面三十分钟还行。
都想要独立,无论是个人还是主权,但又舍不得对他人的依附,真的独立出来了又怕寂寞。好在还有所谓艺术这个还不错的“遮羞布”……
丰富的台词文本电影,似懂非懂的文艺腔调,修复版效果很赞,杨德昌似乎在繁杂众多的人物中,提炼到一种生活本质的虚无和孤独,片子里每个人都好像没有真实的躯壳,虚伪和谎言也就成了主要人格组成部分。
看完了 脑袋嗡嗡的 人物关系不太简单 不过最后那个拥抱的画面很感动
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
4k修复版有了,又看了一遍,Molly和琪琪两次搭在一起,性格迥异,但是很了解彼此,窗边两人的背影透过夜色很氤氲,无数次代入琪琪无数次质问自己是不是同类人,杨德昌有种未卜先知的超能力
4.5,二刷维持,第一次看杨大师的作品
也许是年纪正好,对这部格外喜欢。
好工整
文本剧
杨德昌的“人际交往”论。
孔子很妙啊。
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而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真空,时刻伴随着苦恼、纠结和隔膜。《独立时代》,一部放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都丝毫不过时的作品。
连我们这对公认的金童玉女都会分开,那你辞职又算什么呢?
杨德昌真的好会拍 真实 自然 直接 好像他们都真的生活在那
淇淇,小明对你而言魅力在哪里?
看完这部电影竟然没什么感觉,暂且打个三星,后面二刷
感情已经是一种廉价的借口了,装的比真的还像。怎么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感情关系理得如此清晰明了,活的好好的想那么多干嘛
“我的悲观时代到此为止”
“除了死亡,生命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人类没办法诚实面对自己,没办法处理坦率处理面具,没办法诚恳交流情感,杨德昌是在对“存在即合理”的一切开炮,就像是三体人给地球人拍的恐怖片
我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真的牛,你细细的品味,杨德昌一口气掀翻了上下五千年的画皮。借用一句话“那什么是真的?你说什么是真的?”
好像每个人都无法活出既定的人生,混沌又盲目…还鸡飞狗跳的
人咋都这么自我感觉伤痕累累?都市生活无法逃脱的吗
中国人自我分化出的种群个体。
好像可以理解一点这样的迷茫
感情已經是一種廉價的藉口了,裝得比真的還像。
不是我的菜 好像话剧喔
阿king怎么和其他人物都不一样
怎么他妈这么多人多管闲事??
我需要孤独 我需要一种情趣嘛
失控。
一定远离艺术
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OMG有没有一百星!
好话剧的杨德昌。都市人的异化,人和人之间难以理解。就是台词有点太说教。
贵圈真乱。
3.5
杨德昌太洞悉我们中国人和我们的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在那些角色和对话里找到与自己高度契合的东西。我很好奇杨德昌拍喜剧会是怎么样?好多地方我都觉得蛮好笑的哈哈哈。
学了一招,迷茫的时候去追一辆出租车并从后面撞它,被出租车司机骂一顿就好了!
Qiqi和Molly最后没在一起真的是唯一的遗憾!除了结局一般其他都很有意思。
春日重温杨德昌,这次看的是修复版。夫子的困惑,独立的时代。
这世上的事情本来就是会变的
本疲惫社畜看不懂你们年轻人的困惑和纠结,明明个个都有钱体面又健康。除了病痛之外的痛苦都是奢侈的无病呻吟,不过琪琪好美哦!!
(@Egyptian)和朋友們在奶茶店聊完後反而更喜歡它了 慢慢體會到鬧劇表面下那個焦灼反思的楊德昌
「我这是为你好」实属老祖宗的智慧,以及最近论文看多了,每一幕都像是affective script & affective artifact如何运作的实例😶(不过感觉说教感略重
想打3.5的。感觉像在玩一个精致的孔明锁,解开一层还有一层,连续不断,很有意思。很精巧
#filmsofEdwardYang 在这世代,人人嘴上都有一套大道理,却又做不到知行合一。Molly和琪琪在泳池边聊天那幕太有氛围感了。
7.6分,就是一场话剧的电影版。人物关系密集,集中,彼此关联。影片以对话展开剧情,室内场景,人物多静态,动作夸张,多用固定镜头。
就好笑离谱
好
20240408重映
cinematheque 2024.4.8
我提前过夏天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要跟别人要一个安全感,谁还会多一个给别人呢?”
牛逼 每个人都是话痨
感情世界,人情世故,虚虚实实。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独立时代》台北都市中各种陷入困境的人们,愤世嫉俗的小说家;被误解为“装”的好人;想正直但又不敢正直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婚姻濒临崩溃却佯装婚姻幸福的人……自然主义电影:去戏剧化叙事;长镜头;景深镜头;零特写;少配乐;多对白;
和《一一》一样的了不得。我消化下
“装”
总觉得杨德昌电影里人物的对话一点也不矫揉做作
不只是儒者的困惑,也是借由小明之口对所谓“正常”生活的困惑。工作、爱情、政治….正常真的是正确的吗? 选角真好,修复版真好,陈湘琪和倪淑君好灵啊!
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寂寞的 装下去 感情也可以装下去
出4k修复版后赶紧刷,最喜欢的一段是小明和Molly上床后的推心置腹。
最后看的一部杨德昌,多说无益,已经找不到任何词形容自己的心情,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赞美之词形容这部影片
复杂,人是复杂的
等了两年这两天蓝光出来才看,不想看dvd了。不算神作。但确实还是很会讲人生道理,讲了很多,但是没有抓住核心。
好大胆、好前卫!
我爱杨德昌在电影里的哲思以及只有他才能给出的共鸣感.
2024037 没想到侯孝贤这么会拍都市题材,几段轻描淡写的关系,把社会飞速发展中都市人的群体性迷茫展现得如此有代入感。人本性的柔弱去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谁不是在破碎中游离。
125分钟道出中国人本质了,姐夫撞车情节全片最佳。钱买不到情,情也不可以当作投资,也不可以当成是在做政治喔~
这是怎样排列组合式的互搞情节,同样的人物可以搞出另外一套人物关系。不过他们吵架还都挺平静的,尤其是大姐和大姐夫,好有涵养的吵架。
“你以为公务员在干吗?救国救民啊?不要给他们骗了,装他们的样子。”
太牛了,讲出中国儒家社会的隐忍和装样子。
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写些什么
3.5 百老汇电影中心
杨导 你的台词又这样对我
94年啊,台北的独立时代,却人人都未独立,反而“尊者”是条汉子。电影院看电影感觉太好了。
怎么说的这么准呢,是谁送给了我们杨德昌这样的礼物
➿出場後坐在馬桶上痛哭。「不想做一個庸俗無聊在世俗世界鬼混的人」8.4.2024
真好看啊!都市男女生存法则!看到小明和molly吵架时想哭,最后又忍不住笑起来!想和朋友边喝咖啡,边抽烟,继续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我知道我真的很好”
“感情已经是一种廉价的借口了,装的比真的还像”。大多数人都在伪装,真诚的人反倒被怀疑。装的太久会丢掉自己的内核,陷入空虚的沼泽,没有锋芒容易被这个世界刺伤,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喜剧
导演小波和某电影里的小活佛类似,都在拙劣的表演,但很有市场。人人都很迷茫
笑理想主义者天真,骂现实主义者虚伪,又把左右逢源者称作圆滑
终于等到了重制版 杨德昌导演的独立时代 没想到我已经比电影里的男女年纪还要大了
😭杨德昌你是我的神
我连我自己都不了解你又凭什么认定你了解我。总是冷冷的、隔阂的,面对面的对话很多犹如对空言说,是时代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
2024.4.7
日版4k修复
现在觉得杨德昌的屁话太多,全片啰里八嗦的,意外的是最让人深刻的而是molly和琪琪的暧昧情愫
又三十年。撕破儒教社会里伪善之外衣。不得不依靠情义友爱却不可认真,否则人家反怪你天真。矛盾暧昧,悲而无解,照旧继续。
4.5,只有俗套的故事,没有俗套的讲故事方式。平静且没有批判的讲了成年人之间的爱情,道德和社会生活法则。
都市男女的情感,破碎又重建,裹挟着痛楚向前
智者愚者都困惑的时代
独立时代是杨德昌的电影宇宙,剧本精妙又包罗万象。1994年正值他结束第一段婚姻的前夕,这部电影正是他当下的心境,以及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只是演员台词和一幕幕的镜头都太像舞台剧了。/4k修复重看
老中人的各个侧面,结尾琪琪和小明又团圆了也很老中
像是搭上了台湾经济腾飞年代的末班车,里面的角色都不停换乘,整体观感混沌迷乱。很妙的英文译名A Confucian Confusion把电影的处世哲学直接点明了。以及某些男角色有多鲜活就有多令人生厌。
我恨我太晚遇到杨德昌!不过想想早两年看未必会这么有感触,可能现在正好是最合适的时候。
题外话:全程都感受到一种不适,倒不是因为被戳中心事,而是看到把自己的生活哲理挂在嘴边,本来就无法相互理解,却好似根本不明白也不尊重这点一样,一遍又一遍强调、争吵,代入现实的自己而感受到了一种厌烦。牯岭街是让人怜爱的,充满好奇与成长的青少年总让人觉得可爱。但对于独立时代,也许这是导演的表达方式,毕竟许多成年人一开口,ego就充满了整个房间;也许是受制于影片的时长,在复杂的人物关系里只能选择去这样表达。大家都是孤独并且自大的,一面不愿去了解接受别人,一面又认为没有人了解自己,其实这本就不可能。相同的性格经历在身上留下的印记或许会让你们相似,但只有爱与包容让彼此有更接近的可能。越带着自己向对方靠近则会发现离对方越远,当愿意放下自己去接纳别人时,才能感受到爱与满足。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找到自己。
真文艺和假文艺,普世成功和失败,都逃不出一个食色性也,讽刺的太好笑了
裝得像符合社會標準的人,你就會「安全」一點。確實很風趣幽默,用儒者型態演說儒家思想,每個人都在裝,又指責每個人都在裝,每個人都唯唯諾諾,又指責每個人都唯唯諾諾。圓融是偽善的一種詮釋,犬儒也是。只不過我們都知道勇敢太難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所以犬儒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大的安全感。我們高喊著獨立思考,可當我們一獨立思考我們就不知道該思考什麼了。在這個獨立時代,儒者沒有困惑,儒者只要做一個和大家都一樣的人就最安全、最簡單了,至於後代和未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嗎?
独属于杨德昌的“小时代”,应该是想表达人在高速发展社会下的异化,但是太抓马了,里面每个男人都挺令人生厌的。
好超前的一部作品,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世界大同,可是全世界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大家都一样呢,比如现在流传的是大女主想法,可是有人就是爱安稳小日子啊,尊重所有人的想法啊。
我是为你好
:你妈的,你又给我来艺术家这套,shit!
终于看到修复版,为什么女主们不能在一起我请问,24/4/2,BC4院。
每个人都会在传统与时代的矛盾中,选择如何去独立
感情已经是我们廉价的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