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恐怖分子 恐怖份子
前半部分迷迷糊糊 後半部分嚇出冷汗
楊德昌對於生活的描述過於細膩 以至於當“恐怖”發生時,只感到那一絲被生活壓倒的悲涼。這種悲涼的程度即簡單又直指人心……
他好像什麼都沒做錯 但是他就是什麼都不懂 不懂就是錯的 所以用一個看似恐怖、悲情的結果換取了很多“新的開始”
小金當上了組長 你最愛的人當上小說家 過上了甜蜜的生活 你的老友可能會有點麻煩 因為他是你唯一的依靠 而你最終也從這無盡的掙扎中解脫。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生活的恐怖份子,只是不知道是生活先殺死我們 還是我們先殺死生活?
1.电影不是摄影,场景空间内部不能死气沉沉的静止,而是需要活力,空间内部任何一个道具都应该有用处,总结起来道具有三种作用:第一是信息隐喻,第二是情绪营造(如电影无处不在的犬吠),第三是审美功能(如李立中找妻子这一空间,他虽站着不动,但墙壁上的女性裸体挂画被风吹的微微起伏);2.电影是真实的荒诞,各个事件无不具有随机、偶然的不确定性特征,但内部却流动着必然。李立中的崩溃那场戏演得真好,一个随机的电话恶作剧,暴露的不仅仅是婚姻,也是人之间情感的崩塌、都市秩序的嘲弄,恐怖分子恐怖在哪里?为什么恐怖?又是如何导致的?这些问题才是这个电影的意义。p.s李立中幻想结束的自杀,搭配上最后女主的呕吐搭配上蔡琴的歌声,有种放松下不经意的紧张感,让电影又提升了一个水准
被家庭和事业double kill,然后就自暴自弃自我了断,顺带坑了警察同学(或朋友)?婚外情,仙人跳,逃兵役,职场黑,这些虽然看起来好像挺现实,但是凑到一起一勺烩也很狗血。没含什么正向的东西,这种消磨意志的电影可以少看点。
15再次和老公一起观影、有点意思。4星。杨德昌的现代主义作品,一通恶作剧电话串联起几组不同人物,双重结尾余味无穷(之前未注意的细节:沈家木门上没有弹孔、朝女作家开枪后击中化妆镜却没声音),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8.0分。对于一个暂时蛰伏的、小有才情的不安分的心灵,也许,沉闷平庸的生活才是最恐怖的吧。医院工作人员男一李立中(李立群饰)刻板平庸,居家作家女一周郁芬(缪骞人饰)出挑,神经质。一个恶作剧电话的是诱因,但夫妻本身实力、情趣的不匹配才是男一女一婚姻解体的根本。哪怕男一一味委曲求全,但也无法留住女一。最终,女一作品获奖,自己也跳脱出婚姻,回到了旧情人的怀抱。男一只是个可怜卑微的角色,他没有勇气手刃上司和情敌,只好自杀,表现出一个事业、爱情双双失去小人物的卑微可叹。时年28岁的缪骞人有一段长度接近三分半的独白,比较好地展现了演员的功力。
谁是恐怖分子?他从有序到无序,用死亡去终止崩塌,结局却是妻子的一阵呕吐。无法诚实面对自我的人自然也无法真诚的对待他人,务实利我主义的他打扮成老实人勤勤恳恳,最后结局的虚晃一招很容易令人对他感到惋惜和心疼,但仔细一想可怜必可恨。
从村上春树到杨德昌再到大卫芬奇,“老婆走后怎样”真是这一派西化知识分子创作的永恒主题。老杨的虚虚实实多线叙事真棒啊,眼馋富二代公子那一堆摄影器材和暗房(暗房打开窗看到台北夕阳那一幕绝对可以入选华语电影史最美镜头!)
电影开头用把平静的日常声色与尸体罪犯枪声共置,在方正间隔的框架要去诉说恐怖分子这一后现代命题,我们能发觉圆形球体在电影中欲爆的感受,球体的瓦斯储存器/圆形的彩灯/圆形面具/最后镜子的弹孔
从电话恶作剧这一小视角去切入,却承载了宏大时代命题,让人着迷的是展现了三种创作,摄影/写作/电影,虚实交叠,这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迷人想象空间,碎片化的瞬间的摄影照片,暗房中的一夜浪漫,精英少爷与在随风路上的罪犯女孩,而另一面如清洁工清洗方形玻璃一样的填字记录永恒的作家,权力结构中的人们,这是两个时代的重叠在最后杀人的结局达到交汇。
最可怕的镜头可能是电话簿上一个个相同的名字
而导演则是用电影,记录下人这些事/天桥行走的人/穿着红蓝裙子的孩子/一张张外国电影的海报,从中能看到导演的态度,电影结束请你假装舍不得我
此时此刻耳机里正放着《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慢慢踱步回家。最后一幕有种悲怆的美,所有人都从梦里惊醒,为一场了无声息的离别而停滞。作家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是为靠诗情画意的句子消解伤痛,去躲避毫无改变的重复。愈来愈小的世界让她窒息,但在这蔽塞城市里生活的也不止她一人。普通人信念塌陷后,再痛也不过是把枪口对准自己。另一幕很难忘的是暗房,分不清几时几分、白天黑夜的他们打了赌,缓缓掀开遮蔽着窗的一角,任夕阳的光映在墙壁上,亲吻,忘却一切。我也不明白意义何在,但最近好累啊,累到不想分清所以然,看风把女孩拼凑的照片掀起,被那一瞬触动足矣。在今夜里请你让一切如酒,明天我将独自寂寞。
不管是大开杀戒还是饮弹自尽,都是合理的结局,但都是悲剧的结局,李立中,小人物的悲哀吧,老婆劈腿了,本来这就是原因,却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使了小花样想上位,没想到却是别人嫁衣裳,无奈、心酸、悲哀,不外如是。
真叫人倍感无力。影片没有一个真正的恐怖分子,但恐怖却无处不在——同床共枕但渐行渐远的夫妻,仅一个眼神就可以俘获人心的青春期少女,互相背刺的职场,小区居民对枪声的不以为然。拿枪的人,决定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代替报复,这超出的常人的克制和隐忍,也不失为恐怖表现的一种。他才不善良,他只是想不通和绝望。
用温吞的镜头把一个男人的困境缓缓道来,很迷人,也很凛冽,最后那一枪是现实主义的悲鸣。观影过程中脑海里一直回荡“二手”的那句: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懦夫。
但在无望的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是恐怖分子。
循环往复的生活,有人想一朝成名(写作),有人选择稳定的投入得到晋升(医生),受不了日复一日地推石头“酷刑”,双方都选择了不同方式的“背叛”,一通恶作剧电话,为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的郁芬寻求到合适的离开理由,“要不到孩子”、“工作晋升失败”、“对象背叛”层层重压下,李立中已然异化成他人眼中的“恐怖分子”,但似乎错的只有自己,中伤朋友的是自己,女友得不了奖也是因为自己,生不了小孩也是因为自己,走投无路的医生最后在一声枪响后温柔地解决问题,而影片也在女作家的“孕吐”(我猜的)残酷地收尾。变化不过是循环的重复,新的生活方式还是旧的循环呢?
当时看片名以为是讲的类似毒贩黑帮的电影,看完后发现社会里牺牲他人成全自己的人对另一方来说才是不折不扣的恐怖份子。然而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结尾很震撼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经历再多不公男主也只有自毁的力气(ps:照片墙、整个故事的感觉总给我一种未麻部屋的感觉)
很沉,很静,很狭窄的日常。家、医院、摄影棚、电话…琐屑的生活日复一日,笼罩的沉重的荒凉。医院安静的楼道,冰冷的窗、镀上夕阳的金属色,仿佛生锈的匕首染上肃杀的气息,也像泛黄的照片,背负着空虚的时光。
前半段静水深流,后半段波澜陡生,又戛然而止,生活仍旧悠悠流过。叛逆少女的恶作剧,年轻女作家的不甘和寂寞、普通市民按部就班却一团乱麻的生活。闲散的小年青摄影师记录下这一切,风吹起满墙照片,像平等拂过众生的风。
看的时候有点同情李立中,周郁芬有过迷茫、永远追求新鲜的生活,跟他站在迥异的人生岔路,损害彼此的生活。少女新鲜涌动着的乖张和恶意,令人胆寒。最终大家的生活都继续下去,而李立中的生命永远停在好友家的浴室,一个现代社会的反英雄,在妻子的梦中复仇,在无望的现实中将枪对准自己,一个孤独至死的恐怖分子
男女主夫妻关系很生疏,虽然看似相敬如宾,却不关心对方在做什么,不知道对方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男方习惯安定,习惯模式化的生活,女方想要自由、变化,想要诗和远方。这种结合注定只有悲剧收场。从家庭映射整个社会,到处都是寂寞空虚的灵魂。最后杀死男主的,是沉重的让他喘不过气的生活。这种压抑的生活才是恐怖分子。
第一部杨德昌,前面差点睡着后面惊艳了。恐怖分子到底是谁?看到最后才能明白。我真喜欢小少爷那个角色的塑造。没有参与社会,却对复杂的社会有着强烈渴望,急于证明自己,追社会女青年,也是出于这种心态。也是自以为是的观众,最能下得去手,拿不成证据的证据审判别人,击碎别人摇摇欲坠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是这个味,出现在历史上则更生猛…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特吕弗讨厌戈达尔。而这对夫妻的和《坠落的审判》同构,又是让人何等惊喜。也很喜欢男主,演的好,中式中年危机难以在影视中见到,身上的乏味阴暗也很典型。特别喜欢最后男主灌醉那谁后我心头一紧的感觉。不过就算这样导演也不许不喜欢钢琴教师,你俩差不多拧巴,最后一场戏让人心头一紧也是一样的。
洒落的胶卷是变心的恋爱,凌乱的书籍是泄气的婚姻。拨弄着听筒下边的插簧,电话嘟嘟嘟响,重播脑海中与你跳窗的景象。给窗户糊上黑色的纸墙,再舀块红色的腐乳,搭一所冲洗胶卷的暗房。防身刀藏在牛仔裤裤腿,瑟缩在渗雨的巴士里过夜,你的迟来圆满了拼图最后一块。你是否诧异烟灰缸要小心地塞进抽屉,你是否惊奇派出所的锦旗旁挂着春宫图,你是否知道傍晚算白天还是黑夜?游泳池是蓝色的海,溢满断片时侃侃的口水,醒酒后汩汩的眼泪。捏紧酒伴的左轮枪,处决情场的宿敌与赌场的上司。我爱过你,所以只射向有你的镜子。
李从来没看过周写的东西,也不关心,他心里不支持,但也给予她充分的个人空间让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日积月累的心口不一的 “包容”,本来就是摇摇欲坠的,在被背叛以后全部倒下砸向他。工作的失意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部多线条合焦的影片,反映了不羁的少女游走于社会,逃过了警察的追捕、母亲的的封锁,却依然成为社会的恐怖份子,破坏中年人的家庭,当然也许只是导火索,展现了社会看似稳固的家庭却经不起一次假冒的挑唆。有幸看到李立群和金士杰的年轻模样,堪称年代片额外福利。
可以向报社揭露妻子出轨罪行让她身败名裂 可以离职或者在工作中无所事事极尽摸鱼来表达对领导的抗议与不满 如果让观众猜测到了将在片尾有诉诸暴力行为发生 就已经极大减少了惊讶的程度 虽然剧情需要戏剧性不是现实生活 但现实生活中的老实人极尽崩溃后又有几个会真正不让自己在沉默中爆发而让自己在沉默中死去呢 所以我评价一般 电影本身包括导演拍摄技术手法运镜转场等等这些电影纯粹性的东西都是一流水平没得说 但剧本不佳 或者说个人不太喜欢 正如《燃烧》 沉寂的铺垫 结局总要轰轰烈烈 当然这轰烈 应是让世人看的 而不是自己
很成熟很精致,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作品,画面或许是我今年看见最强之一了。影片里对小说的评价完全适用于这部电影,它很生活,可是又很曲折,看了叫人浑身发冷。如果这些导演还健在影坛何至于走到今天。也许我对你是不公平,但是我知道我需要的生活。当初结婚,以为那是一个新的开始,想要生孩子,也以为那是一个新的开始,重新写小说,也希望那是一个新的开始。决定离开你,为的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跟你讲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会懂吗?你懂的就是那些习以为常,日复一日重复来重复去的东西,我每天关在那个小房间里面,为的就是要逃避那些毫无变化的重复。
和青梅竹马一样,这个电影也有对生活的逃避问题,通过结婚 生孩子 重新开始写作 直到离开他来获得新的开始,只是这一部的女主真的获得了新的开始,而不再是生活可以重来的美好幻觉
男主整片都透露出窝囊的气息,为了组长的职位背叛朋友,却既没得到职位,也没讨好到妻子,总在盲目地朝向错误的方向努力
持枪的人并非恐怖份子,赤手空拳的才是。难以辨明的真心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可以吞噬一个人,他人即地狱,什么恋爱脑什么事业心都可以往后稍稍,我才是最重要的,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其他随缘。导演对现代社会生活和人的困境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情节交代隐晦到第二遍看才懂,片尾的剪辑也非常大胆开放,如此剧情结合片尾《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响起,自觉爱看杨德昌的电影,爱听蔡琴的歌,我侧躺着,眼泪止不住地流。
有恃无恐的人只需付出片刻心悸的代价,估计之后翻个身安然入睡。
哀莫大于心死却不愿朝你开枪,老实人死都怕麻烦人躲在浴室里死。
前半段是真没看懂,这些人都谁啊,彼此认识吗?最后20分钟突然串起来了…是生活版的蝴蝶效应吗?
无聊的生活是真的可以杀人,小说家的预言一语成谶了。最后的镜头伴随蔡琴的歌声让人呼吸一滞…
以及,杨德昌好会拍女性角色啊。所有电影里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却总是面目模糊。这也算一种早期拍摄独立女性的独特视角了
一些后来者:《平原上的摩西》中老舅扮演的庄德增,《攻壳机动队S2E2 饱食的我》。这种“空洞无趣又缺乏人物弧光”的角色,如今越发拥有普适性和典型性。他们默默承担了社会巨变的代价,使劲浑身解数在“黑暗丛林”的竞争中不至于沉底,但也放弃了退出游戏的权力。终于有一天天塌了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期待有人能用类似手法对时下高发的随机.伤人事件进行一次建构,合法性的欠缺可能会催生观众对当事人的共情与冷漠之间更好的矛盾和平衡,从而让真正的主题更清晰。比如《燃烧》的结尾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处理。
结局的反转很震撼,让人久久不得释怀。看得出来导演对于李立中这个角色是有同情的,看上去是一群跳出了世界规则的恐怖分子共同谋杀了一个普通人,而另一个普通人(警察)见证了他的死亡。
很喜欢两个主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在缪骞人的角色上我看到了导演对非传统的婚姻生活中关于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点探讨。而另一位女性角色更是危险又迷人,打破了常规的女性角色刻板印象。
相比起其他人,我对李立中这个角色开始是无感的,剧情还特意安排了他诬陷朋友的情节,让我误以为这是个反面角色。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压抑,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大家都不在意,“不要那样想,看开点啦”,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劝他。甚至我也会被他最后的假笑吓到,想要远离这样的人。
直到最后,我发现他虽然精神奔溃,但是他选择吞下自己的愤怒,没有杀掉任何人,唯独除了他自己
一开始的多线展开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但是你一定会被四十年前的电影结尾震撼到。老实人”立中”生活的压抑感与狼狈。我相信我身体的某些部分永远被困在我过去经历过的某个时刻,所以这部电影看完,好像我也意料之外地跟着死了一次。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
#恋爱电影馆 23/4/10 廖桑亲自到现场了,给我们讲了很多幕后剪接的趣事,廖桑真的是个特别特别可爱的小老头哈哈哈
两种结尾我觉得都是可怜的 两个小时过的飞快 出来缓了很久 吵架的那段想到婚姻生活
被最后那一枪击中了,太残酷
2024.4.10
4.5 最后枪响吓到我了
还行
前半部分迷迷糊糊 後半部分嚇出冷汗楊德昌對於生活的描述過於細膩 以至於當“恐怖”發生時,只感到那一絲被生活壓倒的悲涼。這種悲涼的程度即簡單又直指人心……他好像什麼都沒做錯 但是他就是什麼都不懂 不懂就是錯的 所以用一個看似恐怖、悲情的結果換取了很多“新的開始” 小金當上了組長 你最愛的人當上小說家 過上了甜蜜的生活 你的老友可能會有點麻煩 因為他是你唯一的依靠 而你最終也從這無盡的掙扎中解脫。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生活的恐怖份子,只是不知道是生活先殺死我們 還是我們先殺死生活?
@恋爱电影馆 修复版
都市人就是:他們卻連互相面對面,都已無法稍微理解
生活不需要恐怖分子,面对他人的枪口最后还是要对准自己。
生性善良的人 即使要当恐怖分子 报复的也是自己而不是这个社会
一通匿名电话造成的悲剧。另外,渣女就是渣女,五颜六色也是渣女。
开头枪响,少年向外射击;结尾枪响,中年人杀了自己
压抑
年轻的李立群都已经叫人十分胆寒了,瘆人的眼神,迟缓的话语,肢体表情处处透着“这人要干一票大的”的阴郁感,令人不安。最后果真干了一票大的——看似阴郁的人,却只损毁了自己,甚至没有对这世界发出一点声音。
看完闷闷的
很妙的蒙太奇,音画不同步导致观众错误判断,最后出其不意地twist
分两个深夜看的,因此注意力不集中,看了很久都误认为自己在看蔡明亮,直到发现片中人物喜欢说废话
@148 这是不敢快进的电影
这就是中产吗,这就是支离破碎的城市生活
子弹穿透屏幕在我身上打出弹孔。
看完这个片子,我已经不能呼吸了
无聊透顶,请恕我欣赏不了这种矫情,本来以为会有释放,结果硬生生憋了回去
请假装你舍不得我
太厉害了。不是合一,而另一种分离,小说的残忍和现实的残忍互为表里。除了那个梦,和社会青年没处理好。
只有震撼
电影开头用把平静的日常声色与尸体罪犯枪声共置,在方正间隔的框架要去诉说恐怖分子这一后现代命题,我们能发觉圆形球体在电影中欲爆的感受,球体的瓦斯储存器/圆形的彩灯/圆形面具/最后镜子的弹孔从电话恶作剧这一小视角去切入,却承载了宏大时代命题,让人着迷的是展现了三种创作,摄影/写作/电影,虚实交叠,这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迷人想象空间,碎片化的瞬间的摄影照片,暗房中的一夜浪漫,精英少爷与在随风路上的罪犯女孩,而另一面如清洁工清洗方形玻璃一样的填字记录永恒的作家,权力结构中的人们,这是两个时代的重叠在最后杀人的结局达到交汇。最可怕的镜头可能是电话簿上一个个相同的名字而导演则是用电影,记录下人这些事/天桥行走的人/穿着红蓝裙子的孩子/一张张外国电影的海报,从中能看到导演的态度,电影结束请你假装舍不得我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感觉杨德昌会冷峻设置一些去masculinity的情节,但对男的没有同类的怜悯之心。@HFA
看得我一男的都要乳腺结节 了 妈的 气死
切口准确
老实人自咽苦果。
@ HFA
@Harvard Film Archive | 玻璃的暴力,镜子的暴力,相机镜头的暴力,杨德昌光学武器的集大成片。
@Harvard Film Archive. 还得是大师。本以为恐怖分子是……后来发现其实是……(然而实际上最本质上是……
苍凉悲悯疏离 毫无生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暗房的照片太美…
@ cinematheque 李立群在我印象里就一直是这种窝囊的形象😅对他这种性格的人,最后的报复也只能出现在梦里…
周郁芬比淑安更像恐怖分子,无形的刀比有形的刀更尖锐,伤人更致命。
一瞬间震惊到无法呼吸,以往所有看过的电影都要再减一星。
好,但是我是在看完一一和牯岭街之后再看这部的,相比之下就觉得没那么好了
看到小说获奖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会是一个杀妻的悲剧,没想到结局比我想的更悲惨。但仔细想来更合理,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只会对自己不好。
我更觉得最后是两种解读的平行结局。
原来是心理惊悚片xs。发现还是更喜欢首尾两作(海滩,一一.但不知道总是为小四难过)
画面镜头是真喜欢
杨一贯的构图,光影
震撼
看不懂,很无聊,电影刚开头那个人被杀是咋回事,有伏笔还是随便拍的一个场景,男主老婆跑了,职场失意最后自杀,我只能看懂这些
用温吞的镜头把一个男人的困境缓缓道来,很迷人,也很凛冽,最后那一枪是现实主义的悲鸣。观影过程中脑海里一直回荡“二手”的那句: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懦夫。但在无望的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是恐怖分子。
杨导的电影里死总是那么不动声色,像黄昏的降临,平静,倒影着黄昏的血溪潺潺地流过黑夜的脚步。
人生是需要憧憬和希望的,不然谁都有可能变成别人的恐怖分子。
谁又不是恐怖分子呢?
天才。
台湾四十年前就能拍出这么有寓意的生活题材电影啊,厉害
没有爱情,没有婚姻你会很烦恼,有了爱情,有了婚姻,你发现80%的烦恼都是婚姻和爱情造成的。
正好和今天看的《八月》对比告诉你什么是好的视听关系 结尾的震撼之处在于揭示布衣之怒的不能
夫妻生活多年说话还是互相听不懂 没法懂得才是婚姻中最恐怖的事情 恐怖分子的自杀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一段神来之笔,杨导太冷静了,慢条斯理地一刀一刀剖开给你看。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缪骞人太好看了 整个气质完全在我的审美上
如果没有女人,男人可能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升职。
最恐怖的是老實人的絕望 因為他們把日常生活中每一次應有的爆發都匯聚成了最後一擊
生活把你逼成了恐怖分子
以为在讲婚姻,以为在讲社会背景下的男性压抑,以为在讲生活是灵感的源泉… 最后突然的转折却在说你拥有的不是你拥有的,那什么才是夺不走的
Holy fucking shockingly good
冷静至此,无力至此,也许生活才是那个恐怖分子。
文艺你就自己文艺去。祸害老实人算什么!两个女人,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反抗叛逆是错,顺从安分也是错,以为能出逃原来的生活重新开始,不过是另一种恐怖的轮回。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
杨导你需要忍受他前半段的不知所云,再惊叹前半段的神来之笔。不需要旁白和台词,镜头语言封神。
接下来一周时间开始恶补杨德昌电影!
杨德昌的冷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不压缩也不拉长的时间块里,人的停滞与物的转移,平静得任由情绪发酵,发酵时摄影剪辑不介入到包装生活,而是脱掉包装把里面安静的炸弹亮出来。生活隐匿的恐怖。
就很像什么社会事件改编
台词很有研究,有的角色说的话隔着屏幕都有股味儿。可以反复观看的一部电影,就是看完得缓缓。
整部电影很压抑也很令人窒息,节奏很慢,结局很意外。
杨德昌的作品给我感觉大都是冷漠分裂黑色又发人深省……
结尾妙
无脑五星
当整个世界都对你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对自己更不好。
也许杨德昌的作品对我来说如时空胶囊一般,希望20年之后当我打开它,别有一番韵味
很沉,很静,很狭窄的日常。家、医院、摄影棚、电话…琐屑的生活日复一日,笼罩的沉重的荒凉。医院安静的楼道,冰冷的窗、镀上夕阳的金属色,仿佛生锈的匕首染上肃杀的气息,也像泛黄的照片,背负着空虚的时光。前半段静水深流,后半段波澜陡生,又戛然而止,生活仍旧悠悠流过。叛逆少女的恶作剧,年轻女作家的不甘和寂寞、普通市民按部就班却一团乱麻的生活。闲散的小年青摄影师记录下这一切,风吹起满墙照片,像平等拂过众生的风。看的时候有点同情李立中,周郁芬有过迷茫、永远追求新鲜的生活,跟他站在迥异的人生岔路,损害彼此的生活。少女新鲜涌动着的乖张和恶意,令人胆寒。最终大家的生活都继续下去,而李立中的生命永远停在好友家的浴室,一个现代社会的反英雄,在妻子的梦中复仇,在无望的现实中将枪对准自己,一个孤独至死的恐怖分子
这就是s人和n人的婚姻吗
习惯看完影片后再去看影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李立群太不开心了。
梦不要醒来!
看到了懦弱的自己
“我们赌一下吧”“你输了”
中年男人的难
原来演员真的是李立群啊
堪称教科书的剧本,结尾太神了,本以为会是以犯罪开端以犯罪结束的对照,结果只是警官和淑芬的梦境,也让“恐怖分子”这一标题更显出诡异的反讽气质。
好想死,但又觉得该死的另有其人。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声处刑场
也就享受下固定镜头
多少个他/她无所谓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且甘之如饴,多少个她/他不介意去五彩斑斓的世界却身不由己,在一起注定貌合神离,挥挥手放生柳暗花明
一场悲凉而绝望的都市故事。
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果然要耐下性子看到最后一秒,人物精神世界崩塌的过程刻画得太妙,似乎现实中的人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叠加中逐渐被压垮的。
我最深爱的人 伤我却是最深 教人无助的深刻
太生活了,结局两分钟遐想,压抑到爆发。
阿米诺斯了,杨德昌拍的刺杀总是这么潦草且无语。唯一的印象就是夏日里被来回转的风扇吹动的裸女挂历,欲望轻飘飘的,流出清淡的汗液来。
写小说有那么难吗?
大银幕4K,走进90年代的台湾都市。杨导手术刀一样的镜头,调度,切割了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脐带,代入自己工科生的思维,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的现状,压抑而悲伤。而那一张张照片,注定锤名影史
大师的大师作品
不至于吧
飞机上看了半小时,愣是没看懂啥意思,有点脸盲。看到最后,发现似乎有点像最近婚姻生活的隐喻
最喜欢的一部杨德昌
看希望如何破灭,一颗心如何远离。看视角如何散落,又被辜负与沉默牢牢系紧。
1986年就有这么牛掰的电影了。怎么40年以后不但没进步还退步了呢?好吧。因为我们完蛋了…因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另外,立群老师1986年的演技就很绝了,实在佩服。
点点滴滴汇成那一颗子弹。
杨德昌真乃神人也!
平静,克制,压抑,痛苦,后劲十足
杨德昌的多线叙事每次都这么神
太好了,如此完美的电影。时代情绪的预言,仿佛先知,又仿佛太早意识到生活悲剧的厨师。更是一种“子弹正中眉心”的悲戚。
结局牛逼
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施“暴”的恐怖分子,那结局就是沦为一个被施暴者。
不能再提前看电影解说了
最后两分钟的结尾,足够让人重新思考整个故事。
第一遍看不太懂,多看影评才知道导演的良苦用心,可能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也能成为压倒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星 绝对的五星 生活中面临的种种一切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
冷漠
拍的很生疏 后面一一真的是好太多了。这个电影就是有一种很造作气很喘不匀的感觉 故事本来还行 但是文艺腔很重 每个镜头每个场景都很割裂 咯噔文学似的哈哈哈哈哈结尾就是恐怖分子都是好人被逼的?
成年人的崩溃从生命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不知不觉一切竟已无法挽回。
本周最最好的收尾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让我很短暂地回到医院走廊 但很短 只一小下 我知道不只是这周结束了
啊,这结局。
看不懂
完全没料到结局是这样的…还沉浸在男主复仇的痛快里……被枪声惊醒一下分不清是小说还是现实,分不清到底是谁更恐怖…将人硬生生逼成恐怖分子的是生活啊…
最后枪声的响起,墙上一滩鲜红的血迹,他死在了一个明亮通透的早晨,一个昏暗污浊的房间。
8.1
幽闭的幻想空间留不住任何事物,人类快乐,疲惫,焦虑,难以互相理解。生活和毁灭是近义词,你明明努力握着它,它的枪口最后却总是指向自己。
这剪辑太抽象了,云里雾里的。我真是脸盲了,看到最后也没有分清楚谁是谁…
在众多可能性当中,真实的死者只有一个。
杨德昌对都市人的刻画实在是太精准了,走的太早啊,唉
和青梅竹马一样,这个电影也有对生活的逃避问题,通过结婚 生孩子 重新开始写作 直到离开他来获得新的开始,只是这一部的女主真的获得了新的开始,而不再是生活可以重来的美好幻觉男主整片都透露出窝囊的气息,为了组长的职位背叛朋友,却既没得到职位,也没讨好到妻子,总在盲目地朝向错误的方向努力
钝刀
有一段女主打开窗户时,窗户反射出在擦另一半大厦玻璃的人的画面。好厉害的摄影。
电影本身很无聊,但电影表达的内容值得思考。
彷佛新世纪就要来到,彷佛你因此就要呕吐。
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棒头一喝,后劲越来越大……
最后这个结局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多线叙事,声画分离,形成了一种文学上的互文作用,大师级的运镜,冷静但直穿人心,最后的段落,营造出了惊悚片的效果,太绝了
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
杨德昌对于现代都市人的精神世界的观察真是深刻啊 即使结局在情理之中 但依旧感到震撼
最后一下真是让人起鸡皮疙瘩……这部片子甚至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升级翻版。
杨德昌第三部,城市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本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主题
电影做成的答辩
现实与虚构的博弈 剖析人际裂痕的都市故事
一模一样 伪理想主义者
对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不感兴趣,在这个条件下画面、表演和表现手法也无关紧要了。电影里的争吵、矛盾和悲剧很寻常,也许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太常见了。
厌恶女主,双标,既要又要,头号恐怖分子!
前面好闷,一个小时后渐入佳境,李立群演技最出众,杨德昌冷静到变态的程度
有恃无恐的人只需付出片刻心悸的代价,估计之后翻个身安然入睡。哀莫大于心死却不愿朝你开枪,老实人死都怕麻烦人躲在浴室里死。
令人倒吸冷气的结尾,就像是压抑的最后一声呐喊,痛苦又凄厉。城市如此残酷无情,陌生人的玩笑就改变人生轨迹。爱情事业,都是飘飞的稻草,落在你被压垮的身躯上。
看着好压抑,好年轻的李立群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前半段多有演员眼睛对着镜头的画面,着实渗人
不愧是李立群
到底谁才是恐怖分子
演技太好了
看完之后对中产故事脱敏了,不过摄影那条线还不错
補標記。這就是天才吧
空镜和对称像翻不出水花的生活,再多色彩样式也透过同一种情绪呼吸着。
宫崎英高和杨德昌就是理工男创作者最标准的形象,长相变态加心理变态
他甚至只有把枪指向自己的勇气
前半段是真没看懂,这些人都谁啊,彼此认识吗?最后20分钟突然串起来了…是生活版的蝴蝶效应吗?无聊的生活是真的可以杀人,小说家的预言一语成谶了。最后的镜头伴随蔡琴的歌声让人呼吸一滞…以及,杨德昌好会拍女性角色啊。所有电影里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却总是面目模糊。这也算一种早期拍摄独立女性的独特视角了
弱者只有更弱!
有种莫名的窒息感,现实得让人感到疼痛
是生活恐怖还是小说恐怖?
为啥要给爱美化现实的人第二种结局呢
分子读一声,这个评论就挺到位
还是开枪打死那对男女的好
结尾神了
好棒 好美 好多想找人讨论的细节
客厅🎬初体验
中国版的“婚姻故事”,假的事揭穿了真的相。很喜欢杨德昌通过镜头语言对现代人那种细微情绪的捕捉,也能看出安东尼奥尼的美学对导演有很大影响
结局的反转很震撼,让人久久不得释怀。看得出来导演对于李立中这个角色是有同情的,看上去是一群跳出了世界规则的恐怖分子共同谋杀了一个普通人,而另一个普通人(警察)见证了他的死亡。很喜欢两个主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在缪骞人的角色上我看到了导演对非传统的婚姻生活中关于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点探讨。而另一位女性角色更是危险又迷人,打破了常规的女性角色刻板印象。相比起其他人,我对李立中这个角色开始是无感的,剧情还特意安排了他诬陷朋友的情节,让我误以为这是个反面角色。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压抑,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大家都不在意,“不要那样想,看开点啦”,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劝他。甚至我也会被他最后的假笑吓到,想要远离这样的人。直到最后,我发现他虽然精神奔溃,但是他选择吞下自己的愤怒,没有杀掉任何人,唯独除了他自己
我终于明白我不想看华语片就是这样的语言离我太近,这样的肤色和脸于我太亲切,“看了让人浑身发冷”
假如风坠落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人性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猜对了又好像没猜对 一声叹息
一个厌倦、蓄积、爆炸的事件,同时是一部克制、放任、绝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