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活着
余华的小说总能让人感到活着的艰难。福贵作为富家少爷,爱赌导致家产败光,后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很多年以后才回来。家珍生了两个孩子,凤霞和有庆。凤霞因为小时候高烧,导致聋哑,有庆因为学校里区长参观,倒车把墙撞塌了,而他在墙根睡觉,所以被压死了。凤霞找了一个踏实的好男人二喜,但是生孩子时候又因为大出血死了……难以想象的人生艰难。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感到一种命运的不可预料性。牛二被批斗打死的时候,福贵说要是没有赌输,被打死的就是我了。有庆被砸死后,家珍说要是拦住你爹不让你去就好了。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绝对的弱者,没有如果,也不能重来。
看过了书 看一下电影是什么样的
2024.04.10刚看完电影,具体感受明天再写,睡觉!
这个电影是真的不想再看第二遍!
活着活着,到最后的意义是……真苦啊
时代的一颗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活着》是对生命的颂歌。
这里的巩俐简直是我的理想型!
用讲一个人物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讲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故事,足够真实足够还原,让人想了解那段历史,也许是这部影片最有意义的地方。张艺谋说自己的片子是艺术类的,但却很卖座,是因为加入了一种叫感动的东西。电影活着对比小说,有了不少的改动,给了更多的希望和温情,让观影的人不那么绝望压抑,就会想要继续看这部影片,就会喜欢。作为民间艺术的皮影贯穿全片,象征着被时代操纵的小人物,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遭受了不用的对待,像一个真正的角色。影片的服装色彩、脸部光影、二胡和笛子的配乐、广播和大字报的背景、暮色中的长远镜头、时间转场的剪辑、台词的前后对比、人物的妆造变化、两个小时融入了几十年的社会和人生,一本小说的故事,这部电影是极优秀的了。结局把新生小鸡放入旧屋皮影箱里,新思想和旧文化、新科技和旧文物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又看活着,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故事令人唏嘘,感叹命运无常,但生活真的如此戏剧。作为小说改编,实在是太喜欢皮影这个意象了TT 看到那条街的光与影,文字与视觉融为一体,会永远记得: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加班到8点半,淋着雨坐公车回到出租屋,吃完外卖的面,整个人有点麻木,这样的晚上不是度过的最差的一晚,也不是最好的一晚,在外面漂泊了十多年,最近对于生活的起起伏伏已经无感。忽然就想起了这部电影,之前看的时候只觉得太压抑,不敢再重温,如今的我好像有了勇气可以再看第二遍,不是因为变得勇敢,而是有预感好像我的结局会如这部电影一样了。我不想活着,可是我要活着,这就是活着。
电影的剧情还是相对改的不那么绝望了。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也就是为了活着吧。在这么多的苦难面前,可能活着本身就成了意义。
因为看过书,所以再看电影,结尾处一家老小摆开小桌围坐吃饭,演职员的字幕缓缓升起来时,心里忽的轻松一些,终于不是书中那样倒霉不幸到极致的一家人了。人生实苦,一点亮色也算难得的温暖。只是不知道,这样一改,电影与书,那个更得“活着”二字的精髓。
福贵和家珍从书中缓缓走出,有庆和凤霞手拉手紧随其后,二喜忠厚一瘸一拐跟在凤霞后头喜上眉梢,镇长像皮影戏里的小人儿在无尽光芒中走出才稍显得魁梧了些,春生和老全坐在牛拉的板车上聊着天,龙二擦了擦瞪着的大眼,指着牛来了句这不是毛主席吗
片名为活着,然而讲述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亡。战争期间母亲病故,大炼钢铁时期失去儿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失去了女儿。这一切看似是一个个意外的累加,然而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一个个悲剧似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生活在那个动荡,压抑时期的中国家庭,仿佛踩在浮冰上一般。家庭的命运在社会的洪流中被赋予了无可奈何的元素。
4.5/5.0,我心目中的张艺谋最好的电影。//20240406时隔七年二刷。电影的指向很明显,有庆死于大跃进,凤霞死于文革,张艺谋和编剧芦苇是为了控诉时代车轮在个体身上造成的碾压。而最后却是一家人吃饭的温情脉脉的场面,或许在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努力活着,但使得整部影片又落点在了合家欢上,就落于下乘了,有点为文革后日子会越来越好来背书。历史对普通人的碾压的主题,活着可能真不如末代皇帝,或许也不如霸王别姬。不过我还是喜欢薄荷糖那种,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从犯的主题。
张艺谋被高估的片子。好的一点在偏历史真实,不好的也在历史真实性。怕痛,粉饰太平的拍法,辜负了原著,辜负了片名。节奏太赶,太一带而过,更多的是描述社会大背景,而没有更好去展示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活着的不容易。看完真的没有苦的感觉,无法与电影主人公共情。不知道花那么长时间去描写主角儿子的死对主题有什么用,真是浪费篇幅
没有什么受不了的,都得熬着,都得受着。
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已经赢太多了。
家珍不一定是巩俐最好的角色
《活着》一定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说不想死的人死了,可惜
说想死的人还活着,痛苦
该死的时候没死,幸运
不该死的时候死了,霉运
活着的时候是活着的
不该活着的时候还是活着的
这样看来还不如活着呢
就为自己
原著是初二冲刺预科班时期的夏日读本,那时候只觉得太惨了怎么会有这样苦难的故事……闷闷的夏天,连带着透不过气的文字。现在对我来说剧情已经快忘记了,仅剩的一点记忆让我感觉电影版本没有那样酸楚,就像春天,微微带着些希望,正如最后镜头特写成长的小鸡……有庆和凤霞相继去世是最难过的,镜头逼真,大片大片的血,直白的让人发指的鲜血,与《末代皇帝》《霸王别姬》相同的,都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一个干劲十足又布满阴霾的时代。是第一次看葛优苦情片,巩俐的发挥一如既往。那是emo最得意的几年。
哭肿了眼睛 石头他爸年轻的时候真帅 演技台词也很青涩 没演出来 导演给了一个更好的结局 这就是余华说的“给你一个光明的结局” 真的是部好电影 原著党表示满意里带着可惜 小说里特有的荒谬 黑暗幽默都消失了 掉进屎缸子的爹 骑着妓女大街嚷嚷的福贵 苦根变成了馒头 电影里还能让人反思很多东西 也重新认识了很多 很好的电影!
一部现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史,道尽悲凉与无奈。苦难不值得去歌颂,但一定值得去反思,而不是逃避这背后的问题。
结尾和《悲情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最朴素的柴米油盐。在那样的时代,人命本不值钱,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馒头竟然没死?二喜竟然没死?家珍竟然没死?
张艺谋是一个很吃剧本的导演,好的剧本往往不需要过分炫技,仅仅平铺直叙足以
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和妈妈一起经历了女人一生中最耻辱的事情--在夫婿家过不下去而回娘家。父亲的觉醒、改头换面,再次的跟随妈妈从虽不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的姥爷家回到破败不堪的父亲的栖息地。这时候的凤霞大概还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憧憬着将来慢慢会变美好的生活。也许是福贵的罪过,却要女儿来承受。
继《霸王别姬》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佳作,福贵落魄后的经历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经历。
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意气用事
二十多年前自己看的,十多年前跟爱人看的,今天一家三口看的,依然压抑,依然痛苦,依然畏惧。已经看过不止五遍了,没有之前看到时那么的愤世嫉俗,多愁善感了,但仍旧是久久不能平静,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个人太渺小了。赞叹于葛优的演技,赞叹于艺谋和巩皇巅峰时期的默契,赞叹于影片呈现的手法和镜头语言。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是牛,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张艺谋电影巅峰
电影拍的真的很好,抛开原著不说,一切叙事都发生得很自然。活着怎么就这么苦呢……
喜欢
看过了书 看一下电影是什么样的2024.04.10刚看完电影,具体感受明天再写,睡觉!
好作品
写实的好电影 不应该被淹没
不错
你可得好好活着啊…再苦再累也得忍着,熬着,活下去啊…
太沉重了,非常打动人心
比小说更温情,更点到为止,没有小说那么残酷。改编的地方都挺好的~感觉改了也挺好,原著也挺好哈哈。还是觉得很适合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去感受他们的人生。巩俐演得真好!
心痛的说不出话
这个电影是真的不想再看第二遍!活着活着,到最后的意义是……真苦啊
相比原著温情了许多
活着,真t m不容易。
多了一些温暖
真真的好电影,会拍也敢拍
时代的一颗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活着》是对生命的颂歌。这里的巩俐简直是我的理想型!
人们创造时代,时代的洪流冲毁人们,人们不堪一击,只是缩影
电影手下留情了,留下了希望,但相较之原著只剩富贵一人,“活着”的思想没有变。
是真的好看。原著看的我哭的不行。结局是我一点都没想到的。人活着到最后只剩活着。但是看完感觉释怀了,生下来活下去,比起那些年。我们现在有什么过不下去的呢,我们真的幸福太多了
福贵不要去赌博啊,赌博会害死人的,于是他就去唱戏了,唱着唱着,就解放了,家里有五口人,福贵,你们家怎么会有四座坟呢?惨痛欲绝,故事的最后,书中是这么写的:最后啊,就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黄牛.
巩俐真的演什么像什么..跟奶奶一起把这个电影看完了 奶奶感触特别深 因为她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 唉 看到这些我也好心疼奶奶 一辈子没过过什么好生活 以后一定要赚大钱对她好陪她过完下辈子
怨墙,怨馒头,怨水,怨自己,可实际又该怨谁?当年冬天荒野里按喇叭躲过的两颗子弹,终究还是在多年后正中在人的身上。
这反而把我给看哭了
赖活着不如好死
陪六年级的儿子又看了一遍,我不在有年轻时的愤怒和悲伤,我甚至将自己带入结尾的富贵,家人围坐,活着真好
好哇,好哇,就是,唉……
满分,就是太悲了。
我真的受不了了,怎么会这么苦呢,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就是一座山啊
经常喝多了就看的电影
张艺谋拍的电影都看过,很会拍。
败家少爷悲惨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是他身处的环境的悲哀,不管活着的人还是往去的人都是这个时期的牺牲品。
是一部好电影,如果抛弃余华老师的原著来看的话。
在那个时代,连活着都已经不容易了
悲剧,足够压抑
看过补标!国产中的神作、经典!
为了活着却死了
张艺谋导演最好的作品,不能错过的华语佳作,葛优在片中的表演实在出彩,巩俐的表演依然夺目
活着,活着!活着!!
生活很苦,但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电影的剧情还是相对改的不那么绝望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也就是为了活着吧。在这么多的苦难面前,可能活着本身就成了意义。
中国的好电影怎么都看不了?
tmd
活着不易
旧时代苦难的缩写
经典
原著可以拍的更好
#重看#。“活着”不用过多言语。
音乐一响我就想哭了
伟大的不是张艺谋 伟大的是余华
果咩那塞 没啥意思啊
谁懂啊 家人们看了超级震撼,超级喜欢
无以言表,难以平静……真实却远不止如此。
特别牛
感觉电影拍的还是太含蓄了,书和现实应该是更悲剧的,对福贵和家珍丧子(女)之后的生活刻画还不够,总觉得缺了点啥
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一个悲剧的故事,电影中演员演技超赞!
看完只能说,相比原著,电影已经很仁慈了…
还记得是高中看的原著小说 全班人都看哭了 电影拍的很符合那个大时代环境下的小人物了 活着活着 但是剧情是不是还没有拍完
葛大爷出彩,电影很现实。
巅峰的小说,巅峰的导演,巅峰的演员,成就经典。
补 无需多言
虽然知道会有一连串的苦难,但是发生得都很自然,而且不会被预判到而丧失观影的乐趣。立场上有点影射,但程度把握得很好,停留在对人的同情上,也没有刻意抹黑
活着
时代的反应。作为电影还是挺好的。看过原著的话,可能会觉得稍微有点温和,原著是真的惨。
看原著都很有感触!
人生,谁又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是什么,收拾行囊勇敢的面对一切
电影工整克制,改编了很多,降低了原著中的苦难含量,家珍身体看着一直这么壮实,挺好的,原著太苦了,荒唐的时代,
这…封神了好吧!
改编得很好的电影,和书一样震撼人心,苦难就是苦难,活着不易。
相比原著改编了挺多,影片更沉静、更宏大、更悲悯,二者各有所长。
必须打高分
1.删了太多细节 原著更好看 并且我觉得老黄牛的描写对福贵这个角色理解也挺重要的 怎么也给删了 2.葛优和巩俐的演技真好
补标
老谋子、巩皇和葛优,讲好中国故事
太惨了😞
都是好演员,难得。
真的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活着啊 那个年代
没有什么受不了的,都得熬着,都得受着。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已经赢太多了。
还好电影没有小说那么痛苦
努力的活着
生离死别永远和时代的发展所伴随的阵痛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张导你太狠了,最后的结局越看越觉得悲,比直接播放出来还要令人触目惊心!
小人物到最后回顾起人生,只能想别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乱世时赌掉房子、气死老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就是苦了吗,哪想到和平年代因为「国家」的错误,却压垮了个体的一生。伟大的电影。
个人认为是张导最好的一部片。
悲剧人生下的看似苟活实则坚韧
天哪太苦了。
严肃紧绷的看,结尾却显得如此平静,在这种背景下活着受罪,死了不甘。此片不该被禁。
越长大越发现,活着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看过了,不过昨天又在b站看到风行女王发的,想再看一遍,原著真的很喜欢,高中那段时间极喜欢看余华,或许是无聊,也或许是想寻找某种意义吧,这部电影是张艺谋拍的,记住了。
家珍不一定是巩俐最好的角色《活着》一定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唉
活着比死难
还没看小说先把电影看了 演员演技真的很good好喜欢 看到遍地的伤员那里 心里特别痛😭😭不过看弹幕里说 电影已经很温柔了我的天呢 有点不敢看书😢
我有点想象不出来《第二十条》和《活着》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
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历史的一个曲折,写下来可能就是一笔,多少人为这一笔在付出着……看到了好多我父母的影子。
说不想死的人死了,可惜说想死的人还活着,痛苦该死的时候没死,幸运不该死的时候死了,霉运活着的时候是活着的不该活着的时候还是活着的这样看来还不如活着呢就为自己
真的是残酷人生
我有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需要一生一世,慢慢讲给你听
改编不满意,小说是时代性的,电影的政治意味有些强了,感觉很不一样
这结局比小说好,过程也好多了。
没有别的办法,再多的苦难也要活着啊……在当时的时代里,中国人只配过憋屈贫苦隐忍的一生
平静 真实
钢铁洪流中缄默的悲鸣。它不是解决苦难的良药,但起码是面对虚无不得不写下的“解”字
电影节奏比起小说紧凑了许多,部分剧情和人物死法也得到了调整,使得电影的整个过程是偏悲伤的,但结尾却没有下死手,我认为这一点很好。
苦难的一生
永远年轻,永远活着
结尾很温柔了。
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改编到这里也挺好
看完感慨唏嘘…真好哇!
活着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活着,在每个时代都不容易。
9/10,几个主演出色的演技,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被时代车轮碾过的人生,开国最艰苦的历史,一代人的苦难历史,只能艰难的活着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张导的片子值得一看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完想看小说了,但是小说很惨,,
太深刻了,太悲惨了
人生就是好好活着
只要还活着…
永远的神。看到了很多的人。我爱的人们。
压抑
一部现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史,道尽悲凉与无奈。苦难不值得去歌颂,但一定值得去反思,而不是逃避这背后的问题。结尾和《悲情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最朴素的柴米油盐。在那样的时代,人命本不值钱,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日子总得过下去
很好看 中国国产必须看剧
馒头竟然没死?二喜竟然没死?家珍竟然没死?张艺谋是一个很吃剧本的导演,好的剧本往往不需要过分炫技,仅仅平铺直叙足以
和原作相差甚远,电影更多是借原作的故事线络讲年代的故事,人物的悲剧感被年代感一下给冲散了,另类的剧情和结局已经不算是活着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代剧
风格上和原著不太一样,感觉不如原著,没内味
md 像牲口一样活着,活下去
会想起自己爷爷辈父辈们的苦日子,难过。但是看到电影里的他们至少还有吃有喝,更难过了
你开什么车呀?你开的什么车呀?
葛优和巩俐演的真好,太惨了,像一部年代近代史,听说小说更惨
感覺電影比原著更柔和(才看完第一章,也許是誤判)
2013 神中神,提醒我们一下我们的工业化是多么的快…
一个时代的苦难,电影已经改编得温情了许多,结尾也让人感受到希望,活着总有希望呢?
演的很好啊,但是我看书的时候会更心疼家珍一些,我想象中的家珍后期是很瘦弱的佝偻的😭很惨的一辈子
结局给富贵加了滤镜
牛逼
突然明白长辈们那些胆怯和得过且过的根源,好苦啊。
继《霸王别姬》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佳作,福贵落魄后的经历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经历。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意气用事
通过福贵一家来反映社会几十年的变迁,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于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人来说,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所谓有身份的人,活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完活着,更想那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