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随笔7个月前发布 天生爱自由
153 0 0

原创 陈小红 余琴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5-09 16:51 北京

(本文约7600字,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

【教材解析】

《绿》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单元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现代诗歌,以“自然”为中心意象,选编了四篇不同作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中外现代诗,同时编排了“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导语“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现代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绿》创作于1979年,诗人用简约、明朗又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作者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艾青的《绿》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想象与自然景象结合起来,用静态的绿、动态的绿、分散的绿、集中的绿描绘了绿的辽阔、绿的丰富、绿的奇特、绿的活泼,引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全诗的表达自由灵动,节奏明快跳跃。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以及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而是运用有规律的排比,于变化中有统一,使本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真挚。

诗中所写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也是诗人的感觉。相比本单元前一课的三首短诗,《绿》更为抽象、更难理解。课后第二题“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提示了本课的学习难点。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学情分析】

现代诗在中年级教材中出现过多次,学生对现代诗的表现形式已有初步认识,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听听,秋的声音》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池子与河流》要求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童年的水墨画》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现代诗二首》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延安,我把你追寻》要求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短诗三首》要求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但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表达情感的方式仍须进一步学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与提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积累并拓展“墨绿”等描写绿色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在诗歌朗诵会的情境中,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体会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一、关联单元,明确学习任务

1.诵读诗歌,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师:这段时间,我们一起走进了现代诗单元,已经学习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请三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三首短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短诗三首》)

师:你们的朗诵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课外,你们还摘抄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对吗?说一说现代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与古诗相比,现代诗更好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生:每句诗的字数不一定都一样,诗行的排列也不一定整齐。

生:现代诗很有想象力,感情很丰富,会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看来现代诗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了解诗人,明确学习任务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绿》。(教师板书课题)看到“绿”字,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生:桃红柳绿。

生:绿草如茵。

生:生机盎然。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一个“绿”字让你们联想到这么多。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艾青写的,大家在课前收集了艾青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他?

生:艾青原名蒋海澄,是浙江金华人。他写了很多作品,比如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生:《绿》是艾青于1979年写的,这里的“绿”应该是生命和希望。

生:艾青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所以他在诗中写出了这么多奇特的绿色。

师:画家诗人写的绿色很奇特,这首诗一定有许多独特之处。这节课,我们将举行《绿》诗歌朗诵会,感受画家诗人现代诗的魅力。(教师板贴: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入手,通过朗诵前一课所学诗歌,结合学生课外摘抄的现代诗,让学生初步交流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介绍诗人,既是对课前“根据需要收集资料”的检查与反馈,也是知人论世,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作好铺垫。以诗歌朗诵会为任务驱动,贯穿整首诗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1.正确朗读诗歌,随文识字

师:举行《绿》诗歌朗诵会,首先要做什么?

生:把诗歌读正确。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整首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练读诗歌)

师:这首诗一共有五个小节,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读通顺。

(五名学生逐节朗读诗歌)

师:第四小节中有两个生字“挤”“叉”,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叉”是翘舌音。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

2.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1)了解现代诗的朗诵要求

师: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开展诗歌朗诵会的第一步。

生:还要把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师: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小贴士”,这是诗歌朗诵的要求。如果你们能达到这个朗诵要求,诗歌朗诵会一定会更精彩。

(教师呈现“小贴士”的要求)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2)教师示范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师:我读第一小节,你们来评价我有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教师朗诵第一小节,并辅以手势)

生:您把“绿”字读成重音,语气恰当。

生:您的表情很自然,您的手势让我仿佛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到处都是绿色。

师:我是怎么读这节诗的呢?我先轻轻地读诗句,(板书:读诗句)读到“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的时候,觉得这个比喻真奇特,就把它圈出来了,(板书:圈词句)我想到了这样的画面:很多绿色从墨水瓶里流出来,流到公园,公园绿了;流到田野,田野绿了;流啊,流啊,森林、高山、草地……到处都是绿色,我好像浸润在绿色之中。(板书:想画面)我还写下这样的感受:很多绿在流动,比喻真奇特!(板书:写感受)我再反复读诗句,加上表情、手势,就读得像你们说得这么好了。(板书:反复读)

3.小组合作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师:你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后面这四节诗。

(出示学习提示)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示范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梳理出“读诗句—圈词句—想画面—写感受—反复读”的学习路径,学生循着这一助读路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展开诗歌的学习,明晓诗意,体悟诗情。

三、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1.交流第二节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绿”

生:我们小组圈的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朗读的时候要有重音,我来读一遍。

(学生朗读,将“发黑”“出奇”读成重音)

师:你们关注了绿的程度。

生:我们还圈出了“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我们的感受是绿的种类竟然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绿在一起,让我们觉得很奇特。

师:你们还关注了绿的种类很多。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我们圈了五个顿号,就好像看到诗人一边数着这么多绿,一边惊喜地叫着各种绿的名字,很有意思。朗读的时候,可以读得稍微快一点儿,表示不同的绿,数也数不过来。

师:那就请你们组来读一读。

(小组成员共同朗读: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师:这节诗中,除了顿号,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值得我们关注,找到了吗?

生:省略号,说明还有不同的绿。比如,新绿、果绿、豆绿。

生:还有草绿、葱绿、水绿、黛绿。

生:橄榄绿、咸菜绿。

师(出示关于绿的词语):各种各样的绿,绿得丰富,绿得出奇。读一读,积累下来。(学生读词语)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学习这首诗之前,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的绿?

生:没有。

师:诗人艾青能发现这么多不同的绿,也许与他是画家有关。这是老师查到的资料,(课件呈现艾青资料)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奇特的绿?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生:他是画家,非常善于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

生:他对光线很敏感,不同光线下的绿是不同的。

师:这么丰富、奇特的绿和他的绘画经历有关。我们也到校园里、大自然中去找一找独特的绿吧。

(学生观看视频:校园的花坛里,绿草茵茵、灌木苍翠;如镜的湖面上,一簇簇睡莲叶静静地漂浮着,高大的柚子树、香樟树、杨柳树倒映在水中,湖水也绿了;田野里,绿意盎然的梯田,如同一幅层次分明的绿色画卷;绿色的森林里,树木繁茂,金色的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绿得发亮,绿得昂扬……)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校园里的绿色也很奇特,我觉得非常美。

生:生活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绿色,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师: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朗诵,让我们用声音表达这份美丽。你们小组推荐谁朗诵?其他同学注意听,结合“小贴士”中的朗诵要求评一评。(指向板书中的“评价建议”)

(学生诵读)

生:朗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这么多不同的绿的喜爱之情。

生:朗诵时的手势和表情都很自然。

2.交流第三节诗的学习,体会奇特的“绿”

生:我们圈的是“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它们明明不是绿的,诗人却说是绿的,这是为什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风刮过绿色的树林,风好像也变绿了。

生:雨下在绿绿的草地上,雨也绿了。

生:绿树倒映在流水中,水也变成绿的了。

生:阳光从绿树的缝隙里照射下来,阳光也是绿的。

师:诗人笔下的“绿”,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

生:我圈了“是、是、是、也是”,这几句话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组成了排比句。但读的时候语气、语调不能相同,要有变化。

师:可以怎么变化?

生:朗读的时候,语气上扬,一句比一句读得响亮,把诗人对绿色的赞美之情读出来。

生:把“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读成重音,能让人感觉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好像都是绿的。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节诗。

(学生齐读第三节诗)

3.交流第四节诗的学习,感受密集的“绿”

生:第四节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如“挤、重叠、交叉”。读到“挤”这个词时,就好像看到很多绿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很奇特。

生:读到“重叠”时,我仿佛看到不同的绿一层一层地叠上去,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很有层次感。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不同的色块,刚开始是分散的,慢慢地挤到一起,重叠着,交叉着。

师:绿色也会动起来,写法真独特。

生:这几个动词让绿色动起来了,朗读时要读成重音。最后一句“静静地交叉在一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语调和声音要有变化。

师:静态的绿、动态的绿,分散的绿、集中的绿……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独特。我们用朗诵来表现这份独特的感受。

(男生、女生分别朗诵这节诗)

4.交流第五节诗的学习,领略动感的“绿”

生:第五节诗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风比作舞蹈教练,所有的绿在风的指挥下飘动,感觉和生活很贴近,说得很有道理。

生:“整齐”这个词很有画面感,感觉这些不同的绿都很听话,整齐地舞蹈。

生:“飘动”这个词,让我感觉到空气、大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在飘动。朗读时,可以加上手势,给人一种飘得很远的感觉。

师:我们去看一看大自然中整齐飘动的绿。

(学生观看视频:微风乍起,梧桐树上一片片翡翠般的绿叶抖动着,像成千上万只绿蝶翩翩起舞。阳光下,黄绿色的柳枝摇曳生姿,柔如丝缕的柳条轻拂湖面,泛起阵阵涟漪。远处,一碧千里的麦田,就像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绿波荡漾……)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绿色的海洋,随着绿色的波浪一起飘动。

生:非常震撼,我好像也随着绿浪的节拍飘动起来了。

师:诗人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节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诗)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小组学习的交流互动、诵读展示等,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体会诗歌的情之美与韵之美。关联综合性学习中诗歌朗诵要求的“小贴士”,将其作为教与学的目标及评价建议,贯穿全诗的学习,助力学生自我监控朗诵目标的达到情况。

四、反复朗诵,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1.补充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人的情感,把诗朗诵得更好。(出示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艾青想用《绿》这首诗表达什么呢?

生:想表达当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表达对改革开放后繁忙景象的赞美。

师:《绿》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也表达了对改革开放之后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的赞美,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练习整首诗的朗诵。可以一个人朗诵,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诵。

2.举行诗歌朗诵会

师:《绿》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朗诵之星”会是谁呢?请同学们根据“小贴士”中的建议进行评价。(指向板书中的“评价建议”)

(第一小组同学朗诵。第一节齐读,第二至第五节每人读一节)

师:第一组能否成为“朗诵之星”?请你评价。

生:你们小组的朗诵声音响亮,几位同学毫不怯场,表情、手势很到位。第四位同学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我个人觉得你们小组可以获得“朗诵之星”的称号。

生:我觉得你们的语气很恰当,特别是朗诵最后一节诗时,我感受到所有的绿都在整齐地飘动,很有气势,很有活力,充满着希望。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第一节齐读,后面四个小节是每人读一节?

生:因为第一节是总写到处都是绿的,后面的四节分写了不同的绿。

师: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语气、表情、手势等,还要讲究朗诵的形式。好的形式能让朗诵更加精彩。

师:认为这个小组能获得“朗诵之星”称号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祝贺第一小组被评为“朗诵之星”。

师:有没有独诵诗歌的?(一学生上台朗诵)

生:你朗诵得很好!如果朗诵最后一句时声音慢慢变轻,就能把越来越远的感觉读出来了。

生:这个建议很好,我再来读一遍。

(学生纷纷鼓掌)

师:我们把“朗诵之星”颁给他。

师:这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四年级将举行年级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朗诵方法多练习,在朗诵会上展示风采。

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和其他诗人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为突破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一难点,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悟诗情,为朗诵全诗铺垫情感。通过诗歌朗诵会,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好诗歌。

板书: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学术前沿|朗读品诗韵 想象悟诗情——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实录与评析

【评析】

现代诗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教学价值。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四篇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中外现代诗歌作品。四篇课文都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本单元还编排了“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了“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汉语之美,提升审美品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要求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明确了现代诗的教学取向,指引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时的内容取舍和策略选择。陈老师的课例积极探索了现代诗的教学价值,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无限韵味

诗歌语言凝练,讲究陌生化,语言及语言形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不要过度分析理解。诗歌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和语言表达的独特。本单元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均设置了朗读诗歌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还以“小贴士”的方式提示了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朗读吟诵,通过“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诗歌朗诵会”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如,学生从“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中发现绿的种类竟然有这么多,觉得很奇特;从“是、是、是、也是”中感受到几个句子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组成了排比句;学生还认为读的时候语气、语调要有变化,一句比一句读得响亮,把诗人对绿的赞美之情读出来。光凭教师的分析讲解,这种学习效果是达不到的。

2.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诗歌饱含强烈的情感,具有丰富的想象。如《绿》写了各种触目可及的绿,第一句“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诗人将视觉转变为触觉,还让“绿”流动起来,这是诗人的情感带来的客观世界的变异。教学诗歌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引导他们进入诗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想象需要方法,方法需要教学与习得。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梳理出“读诗句—圈词句—想画面—写感受—反复读”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实践,在实践中迁移学法,习得方法。教师基于学情,及时拓展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补充图片与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想象绿景,进入“绿境”,体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课堂上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有的学生从连用的五个顿号中,好像看到诗人一边数着这么多绿,一边惊喜地叫着各种绿的名字,很有意思。朗读的时候,可以读得稍微快一点儿,表示有很多绿,数也数不过来。有的学生认为“挤、重叠、交叉”这几个动词用得特别好,好像看到很多绿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很奇特。还有的学生指出诗人把风比作舞蹈教练,所有的绿在风的指挥下飘动,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以自己的认知局限学生的想象。学生的交流虽然有些稚嫩,但学得真诚。如果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交流形式再丰富一些,课堂或许会更加灵动。

3.基于整组,整体推进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采用“小综合”的形式,即结合单元主题安排综合性学习,单元篇章页提出综合性活动任务,“活动提示”穿插编排在《短诗三首》《白桦》两课的课后,对活动提出具体指导,最后进行活动总结和成果展示。因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依托课文学习开展,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步推进。

教师基于单元整组设计单篇课文教学,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科学分解,将其自然地融入单篇课文教学。本次综合性学习在三年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整理资料”的要求。在《绿》的导入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摘抄的现代诗说一说现代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既导入了新课,又落实了《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课中,教师呈现诗人简介的资料,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又暗含整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中还创设了“举办班级《绿》诗歌朗诵会”这一学习情境,将综合性学习中“小贴士”的要求“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贯穿课堂“教—学—评”全过程,为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阶段作好铺垫。

(陈小红: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余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3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