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35天《问 第二十四 》第4段~第6段

随笔6个月前发布 远洋的鲸
78 0 0

《管子》学习的第135天《问 第二十四 》第4段~第6段

原文阅读

      问国之伏利,其可应人之急者几何所也? 人之所害于乡里者何物也? 问士之有田宅,身在陈列者几何人? 余子之胜甲兵有行伍者几何人?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 冗国所开口而食者几何人? 问一民有几年之食也[7]? 问兵车之计几何乘也? 牵家马、轭家车者几何乘? 处士修行,足以教人,可使帅众莅百姓者几何人? 士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城粟军粮其可以行几何年也? 吏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 大夫疏器:甲兵、兵车、旌旗、鼓铙、帷幕、帅车之载几何乘? 疏藏器:弓弩之张、衣夹铗、钩弦之造、戈戟之紧,其厉何若? 其宜修而不修者故何视? 而造修之官,出器处器之具,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乡师车辎造修之具,其缮何若? 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时,群材乃植而造器定。冬,完良备用必足。人有余兵,诡陈之行,以慎国常。时简稽乡帅马牛之肥膌,其老而死者,皆举之;其就山薮林泽食荐者几何?出入死生之会几何? 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守备之伍。器物不失其具,淫雨而各有处藏。问兵官之吏、国之豪士,其急难足以先后者几何人? 夫兵事者危物也,不时而胜,不义而得,未为福也。失谋而败,国之危也,慎谋乃保国。

      问所以教选人者何事?问执官都者其位事几何年矣?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所封表以益人之生利者何物也?所筑城郭,修墙闭,绝通道,阨阙,深防沟,以益人之地守者,何所也?所捕盗贼,除人害者几何矣?

    制地,君曰: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君臣之礼,父子之亲,覆育万人。官府之藏,强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具取之地。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民荒无苛,人尽地之职,一保其国。各主异位,毋使谗人乱普,而德营九军之亲。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道行也。明道以重告之: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十六道同。身外事谨,则听其名,视其名,视其色,是其事,稽其德,以观其外。则无敦于权人,以困貌德。国则不惑,行之职也。问于边吏曰:小利害信,小怒伤义,边信伤德,厚和构四国,以顺貌德,后乡四极。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无失经常。

字词注释

[1]伏利:潜在的、尚未开发的资源。

[2]所:处所。

[3]陈列:指军队。

[4]能利备用:制作国家所用各种器物。巧伎:即“巧技”。灵巧的技艺。

[5]工事:此指女工之事。

[6]冗国:即“国冗”,亦即国中的冗员,指句中“开口而食者”,今语所谓“吃闲饭的”。一说“冗”乃“问”字之误。

[7]一民:平均一个人。几年之食:可储备有几年的食物。

[8]牵家马、轭家车者几何乘:此句是问有马和有车的人家,总共有多少马和车。轭,本是状如人字形套在马颈部的驾马器具。此处为动词,即“驾”的意思。

[9]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者。修行:美好的德行。

[10]出:出征。

[11]处:居处。守备:指守卫防御的器械。

[12]城粟:谓守城之粟。军粮:谓出军之粮。行:经历,度过。

[13]大夫疏器:此言大夫疏记器具之数,即下文所举甲兵诸物。疏,疏记,分条记录。

[14]帅车之载:将帅军车所载。

[15]藏器:盛兵器的器物。

[16]张:包裹弓弩的袋子。郭沫若云:“张”读为“”。《说文》:“,弓衣也。”衣:装在套子里。夹铗:即手持夹。夹,持。铗,剑把。此处指代剑。钩弦:拉弓弦用的钩。造:此处指套子外面又加的套。夹铗和钩弦本有套子,为安全起见,再加一层,却称“造”。造,“簉”的假借。簉,副也。紧:束。指戈戟的捆束之物。

[17]厉:同“砺”。磨砺,此谓磨损。

[18]视:于省吾云:言其破损何所比视也。比视,指察看、审察、鉴别。

[19]官:郭沫若云:官,读为“馆”,谓制器之场。此指机构、场所。

[20]出器处器之具:姚永概云:“出器”,谓行者所用。“处器”,谓居者所用。“具”,谓收藏之所。

[21]乡师:乡帅。安井衡云:“师”当作“帅”。管子治齐,“五乡为帅”。《小匡》:“十邑为卒,卒有长;十卒为乡,乡有良人。”辎:辎车,有帷盖,既可载物,又可躺卧。

[22]缮:修理,整治。

[23]工尹:主管工匠作坊的官吏。

[24]余兵:多出的兵器。

[25]诡:责备,责成。行:行伍。此指军事机构。

[26]慎:重,严明。国常:政纪国法。

[27]简稽:检查统计。一说视察。《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郑玄注:“稽,犹计也。”乡帅:同“乡率”。

[28]举:举书其数,登记数目。

[29]荐:肥嫩的牧草。

[30]会:统计。

[31]几:通“讥”。查问。

[32]淫雨:或作“霪雨”。久雨,过量的雨。

[33]兵官之吏:即兵府之吏。指军事机关的官员。

[34]先后:辅佐。指前后相随者,意谓辅佐、护卫等。

[35]“失谋而败”三句:张佩纶云:此数语与上虽同为兵事,而意不相承,以“失谋而败”句证之,当为《谋失》残简,伪房以意厕此。黎翔凤云:上文言军备,然好兵非国家之福,乃以保护国事之有益者。下文即承益言之,张未解其义。

[36]教选人:教育和选拔人才。何事:有哪些事项。

[37]执:执掌,担任。官都:管理地方城邑的官职之称。位事:视事,莅事就职到任。即执掌政务。

[38]辟:开垦。草莱:指荒地。家邑:指私人和公家。

[39]封表:指上封表章以奏事。

[40]闭:通“闬”。即墙垣。

[41]阨阙:同“隘缺”。指险阻处的缺口。

[42]制地:根据地利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地,包括田地关市等在内。

[43]君曰:假借君令以言之。

[44]覆育万人:此句的主语即上一句的“地德”。覆育,覆盖,养育。

[45]四极:四方极为偏远的地方。

[46]具:全,尽。取:取得,获取。

[47]具:具备。

[48]和:会合。此指集中交易。

[49]正是道也:正是此道。指市场具天地之财而言。

[50]民荒无苛:对待民众不必急切。荒,氓。“苛”为“亟”字之误。亟,急也。

[51]各主异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52]毋使谗人乱普:不要让进谗言的人得逞出现变乱情况。普,王念孙云:“普”当为“暜”…… “暜”与“替”同。乱替,混乱地更替。

[53]九军:九州。军,本义为“围”。九围,即九州。

[54]陬(zōu)隧:边界。此指位于边境的要道。

[55]外财:国外之财。指其他诸侯国的财货。

[56]道行:即道路。

[57]明道:指将关市之征彰明于要道。重告:庄严示告。

[58]征于关:指对四处行走的商人征收关卡税。尹注曰:征于关,谓行商。

[59]征于市:指对坐于店铺经营的商贾征收市场税。尹注曰:征于市,谓坐贾。

[60]虚车勿索:对空车经过者不索取关税。

[61]徒负:指肩扛背负少量商品步行去市场进行交易的人们。入:指纳税。

[62]来:招徕,招致。

[63]十六道同:此句是说,国内各条道共同执行上述关税政策。十六道,十六条要道。泛言众多通道,未必只十六条。

[64]身外事谨:作为涉外人员,做事要小心。身,亲自从事。

[65]听其名:调查外使的身份。听,探听,调查,分辨。

[66]视其名:考察其名声。视,看,观察。

[67]是其事:承认其做的事。是,肯定的意思。

[68]稽:检验,考察。

[69]观其外:察验和对照远来者的外貌。

[70]无敦于权人:不让权诈之人得意。敦,厚。权人,权诈之徒。

[71]困貌德:为其外貌内德所困惑。

[72]行:官名。指行人、大行,即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

[73]问:命令。《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杜注:“问,命也。”

[74]边信:偏信。一说“边信边德”四句为衍文。

[75]厚和:宽厚和谐。构:交往。

[76]以顺貌德:德貌皆顺。德,指内心。貌,指外表。这是君主教导边地官员的言论,令其注意情感与仪态。

[77]后乡四极:以优厚的方式对待四邻。后,通“厚”。乡,通“向”。

[78]日:“曰”字之误。王念孙云:“日”当为“曰”。

[79]度:法度。明:严明。

[80]经常:指常规常法。

译文参考

        调查询问国内尚未开发的资源,可以解决供应人们急需的有多少处?人们认为危害于乡里的是些什么东西?调查询问拥有田地房产而在军中服役的士子有多少人?嫡长子以下庶子中,足够当兵条件而具有军籍的有多少人?调查询问有技术的男女,能参与制造各种利器的有多少人?能从事手工劳动方面的少女有多少人?调查询问国内不事农耕而开口仰食的冗员有多少?调查询问一个农民的生产可储备几年的口粮?调查询问兵车总数共有多少乘?其中用家车马共有多少乘?未曾做官的在野士子,道德高尚、言行足以为人表率,可用来率领群众治理百姓的有多少人?国家危急险难之时可供使用的士人有多少人?灵巧的工匠技人,其技能可以在战时协助整治军旅装备,而平时则可以维修城郭、补充守备者有多少人?守城的积粟与行军的粮草,其用度可以维持多少年?国家危急险难之时可供调遣使用的官吏有多少人?大夫疏记呈报的军器,包括:甲胄、兵器、兵车、旌旗、鼓号、营帐以及帅车之车盖,用车装载共需多少乘?大夫疏记所呈报的各项藏器,包括:弓弩的套袋、剑矛的外鞘、钩弦的灶匣、戈戟的套衣,其磨损程度以及兵器的锋利坚硬度如何?其中应修理而未能修理的,应怎样审查检验?而制造、修理所用的场所,发放、储藏所用的处所,应当建造而未建造的还在等待什么?各乡、各率中制造与修理战车和辎重兵车的设备,其修缮情况如何?管理工匠的长官,下令砍伐木材,不可在春、夏、秋三季,因为各种林木仍在生长,这样才能使其充分长大成材确定其可制造什么军器及合适用途。制造各种军械一定要到了冬天才开始,这样完整优良的好木材必然充足齐备、兵器也必能造足。人们所拥有的多余兵器,都要责成他们陈放在军队兵营之中,以严明国家法纪。军需要经常进行核检统计,视察各乡、各率中所喂养马、牛的肥瘦状况,对其中因衰老而死亡的,都要登记数目;其中放牧在山林水泽觅食野草的健壮牛马共有多少?而卖出、购进、死亡、繁殖的存栏总数共计有多少?至于营造城郭建筑的厚薄,挖掘护城河的深浅以及修建城墙门楼的高低,应当修整而未修整的,朝廷君主必须向守备的军队进行稽查。要使各种军备都有安全贮藏设施,久雨多水时器物也不缺收藏的地方。调查询问带兵的将领和国内的豪杰之士,他们在国家危急险难之时能够辅佐君主跟从赴难的有多少人?用兵打仗,本就是件很危险的事情,非适时而侥幸取胜,不合义而获得利益,都未必是福音好事。谋虑失策而导致战败,国家就要面临危险灭亡,所以要慎重谋虑计划,才能保全国家。

      调查询问教育和选拔人才,他们都采用什么方法和标准?调查询问每个执掌官都职务的,他们都已任职多少年了?他们任内所主持开垦荒地、使城邑农家或当地民众受益的计有多大面积?他们上封表章所提奏议有益于民众生财之道、可增加其家庭利益的都有什么事项?他们所建造的城郭、修筑的墙垣、设置的路障、安设的门楼以及加深的护城河等,这些用来加强防守戒备能力并有益于守卫国土的设施共有多少地方?他们为安民保家全力捕获盗贼,以及为民除害而消除各种潜在隐患总共都有哪些作为?

        关于如何掌握国土地利的问题,君主说:治国之道,应当以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益作为首要事务。君臣间的礼仪制度,父子间的亲情依附,也都应取决于国土收入,地德能覆盖化育万民。官府的储藏,用以增强军力保卫国家;城郭的险要,用以向外应付四方诸侯的来犯。都依靠土地产业。市场是天地间财物集中齐具陈列的场所,万民因入市交易而相互得利,也是地德之道的产物。百姓自治生业,施政不要操切急迫,他们就能各自努力,皆尽地利,自然人心齐一国家有保证。市场上货主各有其位,不要因邪人扰乱而替换各自职守,那么德泽将遍九州各国。关隘,是各诸侯国边界的通行要道,吸引国外财货资产进入的门户,百姓万民行走的必经之地。应当将关市之征的法令彰明于道路,并庄严郑重地反复告示:对于行商之人,只征收关卡税,入市则不再征税;对于铺肆商贾,只征收市场税,出入关卡则不再征税;空车经过者不索取关卡税,徒步负重入市交易者不收取市场税,用这些措施招徕他方远道商贾,齐国各条要道共同遵守。亲自号召外事,做事要小心谨慎,要辨明外来者的名书身份,要察看他的形色神情,观察他的行事作为,稽查他的品德言行,再对照他的外表容貌。这样就不会让貌似忠厚的奸人有机可乘。这样国事就不会陷于惑乱,这是掌管道路和外交事务者的职责。告示边境官吏说:小利有害诚信和睦,小怒有伤仁行正义,应当敦厚谦让和睦交接周边国家,优厚对待四方宾客,这样就做到了外貌和内德的统一。命令执法官吏说:执行法度必须严明,不要忽视常规常法的有效畅行。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内容在详尽地列举了要调查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后,最后又强调了农业、市场、关税、外事等方面需要重视的理念和执行的规则。

      《管子》在本篇中提出“理国之道,地德为首”的思想。治理国家的规律,是把利用土地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君臣之礼,父子之亲,覆育万人。官府之藏,强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具取之地。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中国是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自古以来,农业就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所谓“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祖识地德”的典故出自于《国语·鲁语》:敬姜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她“通达知礼,德行光明”,而且能够“匡子过失,教以法理”。

      敬姜之子是公父文伯。一天早上,公父文伯下朝回家,去朝见其母亲敬姜,发现她正在织布。公父文伯对此表示忧虑,他说:“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按照公父文伯的说法,自己出身大夫之家,且受到当政的季孙氏的恩宠,自己的母亲不应该再亲自织布,否则会被季孙氏认为自己没能很好地事奉母亲。

      敬姜则感叹说:“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僮子”即是指公父文伯,敬姜认为其虽已居官而未闻为政之道,因而对之进行教导,即上述“匡子过失,教以法理”。敬姜教导公父文伯的核心即是“劳”,也就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她论述天子之道说:“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师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整体上来看,敬姜描述了天子一天的主要活动:早上朝拜日神,感知大地生生之德,“地德所以广生”;白天处理政事、民事;月升之后,观察天象吉凶;夜晚还要察看供奉天地祖宗的祭品是否完备;等所有这些事情完成之后,天子才能就寝。

      在敬姜看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均是“劳心”者,各有其职责:“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庇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除了“劳心”者之外,敬姜还对于庶人之事进行了论述:“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她还论及庶人之事与土地的关系:“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在敬姜看来,不能一味地去追逐肥沃之地,对于瘠土亦应加以重视。当面临较为贫瘠的土地时,民众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民劳于事,则思俭约,故善心生也”。俭约是一种德性,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所彰显的是人的用度与自然的产出之间的一种关系。

      敬姜的论述充满个人理性主义和主观性愿望。她提出“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过,敬姜之所以得出这种认识,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其对“地德”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之“劳”与地之“德”的关系。

      在敬姜的描述中,劳力者不仅仅是庶人,亦包括王后及公侯、卿、士之夫人。她说:“王后亲织玄,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社而赋事,蒸而献功”分别指的是春分祭社安排农桑之事以及冬祭进献五谷布帛。这些都是民之大事,是民心民力和地之广生之德的结合。其中,“祖识地德”是前提,而人们亦需要劳心劳力,如此才能真正获取财用。这其实亦是“天人合一”在农事生产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敬姜的描述中,天子应“祖识地德”,庶人则应“劳力”以实现地德,从而肯定了土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地德”主要体现为广生之德,强调的是其生殖意义,“什么是土地之性?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养万物。如何尽土地之性?那就是使它能够充分发挥生养作用”。

      利奥波德对土地的广生之德进行了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解释,他说:“土地并不仅仅是土壤,它是能量流过一个由土壤、植物,以及动物所组成的环路的源泉。食物链是一个使能量向上运动的活的通道,死亡和衰败则使它又回到土壤。这个环路不是封闭的,某些能量消散在衰败之中,某些能量靠从空中吸收而得到增补,某些则贮存在土壤、泥炭,以及年代久远的森林之中。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环路,就像一个慢慢增长的旋转着的生命储备处。”

      “生命储备处”无疑是对土地广生之德极其形象的说明。而且,这里还隐含着一种动态的整体主义的特点,从而揭示出了土地中“持续不断”的能量循环之于由动物、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的意义,也就是之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本身亦体现为一种生命体或有机体,“我们不能再把土地当成只是个物体,是‘死’的,可被人们随心所欲地利用和改造的东西。土地应被看成是有机体,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它会受到伤害,也会死”。

      保护土地“自我更新”的能力应该成为人类相关活动的基本遵循。这也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一贯传统。董仲舒说:“恩及于土,则五谷成,而嘉禾兴;咎及于土,则五谷不成。”这是“祖识地德”的必然要求,亦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同体维系和运行的必然要求。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籍田之礼

        按照礼制要求,每年春耕之前,天子应该举行亲自耕田的典礼,以示重视农耕之意,即籍田之礼。周宣王即位后,不举行籍田的典礼,虢文公于是对其进行了劝谏,他提出“民之大事在农”,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天官。”

        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土地之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的意义。供奉上帝的祭品、民众繁衍生息的衣食来源、国家的财政供给均依赖于农事活动。不仅如此,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亦得以敦厚纯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得以和睦亲善,其凝聚力亦得以增强。

        按照《国语》的记载,籍田之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典礼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史“顺时脉土”。在古代,对于土地的使用亦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属性和时序,“古者,太史顺时脉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厎于天庙,土乃脉发”。“顺时脉土”是太史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时令对土地进行察看。到了春季阳气充盈之时,土气勃发。太史会在立春前九日将土气脉理发动的情况告知专门的农官,“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春季阳气震发,土中所积聚的气脉必须进行疏导,否则会影响谷物的生长。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即专门强调了在春季时节适时翻耕土壤以通土气的重要性,徐氏指出:“若寒暖之气,岂能掩在地中乎?”阴阳调和乃是土地能够生物的必备条件,翻耕土壤即是为了通过阳气驱散其中郁结的湿冷之气,增强土壤的活力。按照籍田之礼的要求,农官通过太史了解到土令脉理发动的情况之后,需要向君主汇报,提醒其不可轻慢,应该恭敬地斋戒祓除。同时,君主派司徒告诫公卿、百吏、庶民各司其职进行具体的准备。

          第二阶段,礼制的具体实施。虢文公还对籍田之礼的详情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包括天子、公卿、百吏、庶民等的不同职责,以及斋宫、裸鬯、飨醴、籍田、徧诫、大徇等典礼的程序和要求。

      “及期,鬱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人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虢文公的描述烦琐而不失条理,君主、百官吏、庶民各行其责,协作完成,整个过程恭敬肃穆。这是籍田之礼的具体实施。

        第三阶段则主要由农官承担,即在籍田之礼上对民众进行告诫。

        稷则徧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大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

        这段内容其实强调的是籍田之礼的政治教化意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即通过籍田之礼,民众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皆为之震动,进而能够恭恭敬敬地修治田地,农耕时节不敢懈怠,财用得以增长,人们之间的关系亦得以和睦一致。当然,籍田之礼的政治教化意义并未局限于民众,亦包括君主,“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君主应该遵循农时,讲求农功,如此才能事神保民,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延续。

        因此,究其本质而言,籍田之礼其实是宣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礼制,其目的是使人们“祖识地德”,是将土地纳入生态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参考资料

《为政治要》,高宏存 主编;褚洪敏 编著,东方出版社·嘉睿图,2015年12月

《和实生物:〈国语〉生态伦理简论》,王士良,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