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尽量帮助别人,但自身需要实力过硬,别人办不到的事儿自己办不到,别人做得了的事自己也做不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一定要在一定的领域非常擅长,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才行。

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比方说键盘,你去指导别人,你的级别一定要比别人高才行,不然有个音弹错了你还没听出来怎么办?关键时刻不能误人子弟。

人和人都是两个鼻孔一颗脑袋。平时看着没什么差别,但往往在关键时刻能显出水平高低,就比如同样是正骨,有的需要两三次甚至好几次,而有的一次就好,不易复发。

比如消防官兵抢险救援比赛,一等奖的消防战士能把工作项目全部做好,而且时间较少,而有的虽然能做好但时间较长;还有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有些细节没把握好。

一定要在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多总结,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才能帮助别人,实现自身价值。

纵观一些有成就的人,大都是从帮助别人起步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帮助别人,自己获得回报,最后财富积累,成就一番事业。比如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价格实惠,对旁边的小学学生和附近的民工有很大吸引力,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陶华碧的辣椒酱。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7月,她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用于生产麻辣酱,并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很快就脱销了。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

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最令她头痛的是,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都要走上正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出台,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特别是工、商及政府其他部门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作为民营企业,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准备讲话稿上台发言……所有这些,对于没文化的陶华碧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

娃哈哈集团宗庆后看到学生普遍缺乏营养,于是到研制出营养液。结婚成家之后,宗庆后身上的担子立马就变重了,尤其随着女儿的出生,宗庆后开始更加努力的工作,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

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生意怎么可能红火呢?但是宗庆后作为这个厂子里唯一的年轻人,一直在非常努力的工作着。他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处去学校里送货。

甚至为了让自己厂的生意好一点儿,宗庆后还做过推销员,摆地摊儿这样的活他也都干过。在宗庆后看来,做生意是不需要要面子的,只要你踏实勤干,到处找活,肯定会有生意来源。

这就是宗庆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总是能够踏下身子、老实本分的工作。直到宗庆后42岁这一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事业高峰。

因为在工作期间积累了很多经商经验,所以当1987年校办企业决定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的时候,宗庆后毫不犹豫拍板承包了这个项目。

改革开放的机遇被宗秋后抓住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宗庆后彻底变成了一个生意人,也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成功人士。

别看宗庆后现在是一个大老板,当年他的企业可仅仅只有两名员工,这两名员工还都是带着老花镜退休教师。宗庆后既是总经理,又是业务员还是送货员,总之刚开始创业,宗庆后恨不能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后来实在忙不过来, 宗庆后把他老婆也招进了厂子,弟弟妹妹也都跟着过来帮忙。

宗庆后非常有头脑,他主张薄利多销,加之之前多年的经营人脉,让大家都知道宗庆后是个厚道人,所以大家都喜欢宗庆后,宗庆后迅速霸占了周边圈子的营销网。

一开始的时候,宗庆后主要是负责代销别人家的产品,生意也非常的不错,创造了一年10万的利润目标。

但是在做代销生意的过程中,宗庆后却发现了商机,他想成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宗庆后到处去游走,最终创办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

宗庆后果真是有头脑的,这个儿童营养食品厂的建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利润22万元的高收入。

小时候的宗庆后吃过挨饿的苦,也知道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有了钱之后。他又拿出经费开发专门的儿童营养液,随后就有了风靡整个80后童年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至今那句广告语我仍旧记得“喝了娃哈哈,吃饭不用愁”。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宗庆后也越来越忙,每一天,他都是厂子里面最后一个离开的人,而每天早上起来,他总是从路边买个烧饼,就匆匆忙忙的吃着赶往工厂。

宗庆后的生意也越来越大,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忘初心。

他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好属于自己的品牌娃哈哈,而且对待员工,宗庆后也一直保持着最大的善意。

在大型企业纷纷上市的时候,宗庆后依旧稳扎稳打,他不上市,不圈钱,不出国,相反,近80的年纪,宗庆后依旧奔走在生产的一线。

42岁才创业成功,宗庆后甚知中年人创业的不易,所以对于自己厂子里的员工,宗庆后从来不会主动辞退员工,还总是在年终发大红包给职工。

他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厂子里的所有员工,宗庆后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这就是宗庆后的生意之路,这一路繁花似锦,这一路书写了传奇……

白象集团白象姚忠良:从烂摊子到四大天王,1/3残疾人,绝不接受日本投资

财来故事会2023-09-14 16:58浙江

从1000万负债的烂摊子到方便面市场的四大天王之一,又从货架小透明到现如今的国潮顶流,老牌民族企业“白象”自创立来历经三起三落。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白象的工厂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都是残疾人

而三次拯救白象于危机边缘的不是别人,正是品牌创始人——姚忠良

在姚忠良上任前,白象虽身为国企,产品滞销不说,还因为连年亏损还背上了1000多万的巨额债款,濒临破产。五年间连续换了五位一把手,但也是来一位走一位,没有人能挽救白象的颓势。

这个时候,在省粮食厅任职的姚忠良放弃安稳的工作,主动请缨,接手了这个占地不到四亩的“烂摊子”。

军人出身的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血性和毅力,誓要做出一番成绩。他喊出“四千四万”的口号——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将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为提高销量,姚忠良放下身段,蹬着三轮扯嗓子推销叫卖。他带着三十几个大学生辗转城市、乡镇和农村,打开了白象的销售市场。在一声声叫卖中,白象的销售额在第二年就突破了一个亿。

然而,就在前景大好的时候,白象进行了一次机构改革,从厂子变成了企业。姚忠良因为与新上任的上级领导产生分歧,选择了主动辞职,进入大学深造。

在他离开的时期,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品牌崛起,白象的市场被不断挤压。

眼看着自己亲手带出来的企业再次陷入危机,姚忠良接受了上级的请求,重回白象进行改制。他带领团队不眠不休的进行研发,终于找到了白象的卖点——汤。将香浓的骨汤与方便食品结合,营业美味的“一元大骨面”甫一上市,就突破6千万包的销量。

此时,白象的年销量已经突破52亿元,成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方便面四大天王之一。

这是姚忠良第二次带领危机边缘的白象实现翻盘。

2008年前后,已经入股其他三家“天王”的日本资本,盯上了白象。

几番交涉,军人出身的姚忠良放不下心里的家国情结,拒绝了日资的橄榄枝,坚持要做最纯粹的民族企业。

但接续而来的,是日资引导下的市场挤占。孤军奋战的白象日渐式微,逐渐成为“货架上见不到的牌子”。

2020年方便食品大会的数据显示,白象仅占据方便食品市场份额的7%。

姚忠良并不后悔自己的坚持,销量慢、利润低都无法打垮他。

他只说了一句话,“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这也正是姚忠良始终坚守的原则。

他带领白象的27年里,企业吸纳了大量残障人士,占工厂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白象,他们不是残疾人,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的“自强工人”。

面对大灾大难,白象更是几乎“快把自己赚的都捐出去了”。

2020年,白象捐款300万助力Yi情防控。

2021年河南暴雨,同在灾区的白象,毫不犹豫捐款500万,并空出多家工厂为受灾群众提供援助。

外界质疑白象借善举炒作,姚忠良坦言自己不懂炒作,只是看到国家有事,捐钱相助而已。

无关炒作,无关商务,他只是依然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这份坚守和无私的付出终究获得了回报,也第三次挽救了白象。2022年北京残奥会后,白象因对残障人士的关怀走红。销量暴涨200%,粉丝关注激增300万。

同年315晚会曝光了土坑酸菜的丑闻,方便面市场遭受重创,白象只回复了一句“不合作,放心吃。”白象再次出圈,7天销售额破千万。

狂飙的热度和野性消费下,外界开始质疑,这家低调多年的“老干部”,能否接住当代社会的网红流量?

事实证明,姚忠良能,白象也能。

仅2022年一年,白象便开发上市了72个口味,18个新系列。与中国女足、贵人鸟、特步等开展跨界营销,深化品牌形象。

同时,自2022年11月起,白象开始逐步推出“白象泡面工厂”线下沉浸式主题店,签约虚拟人物作为数字代言人,让品牌话语逐渐年轻化,焕发Z时代的新生机。

2022年,随着Yi情后经济复苏,方便面行业销售收入已经突破640亿元,迎来新的增长期。

白象也不再是资本围剿下的小透明,实现了华丽翻身,成为实力、口碑居家的国民品牌、渠道首选。

在河南暴雨期间,白象的公告中写道,“山河辽阔,人间烟火;月光所照,皆是中国”。

这句让许多人动容的文案,饱含温柔又宏大的力量,是对白象品牌形象的最好注解,也是姚忠良本人的人生写照。

时至今日,仍有诸多针对白象营销、炒作的质疑。

能27年如一日的守住品牌的良心和品质,坚持反馈社会、贡献社会,这样的炒作,我们愿意看到更多。

心有大爱,胸怀大志,蛰伏多年,稳中求胜。

唯有如此,才能在三次沉浮中依然坚守,在诸多质疑与挑战中,依然打造出最强国货之光。

品质如山所在,美味生生不息。白象的春天,已经来了。

残疾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一, 增值税方面是即增即退政策,比如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500元,企业招入100个残疾人,一年增值税的退税金额等于2500乘以4乘以12个月等于12万;

第二, 企业所得税方面,残疾人工资是加计扣除的,假设企业残疾人的工资一年一共是800万,那所得税就节省800万乘以25%等于200万;

第三, 残保金方面,白象这样残疾人比例这么高的企业还可以减征或者免征该年度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由此可见招聘残疾人是可以享受优惠的,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财税知识关注我们,专注财税工作30年!

有网友问了,白象招聘这么多的残疾人是为了节税吗?

我个人认为不是的,如果白象招聘这么多的残疾人只是为了节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招聘残疾人并且正常缴纳社保,让残疾人正常上班的,所支出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并且残疾人相比于正常人,他们的生产效率要低的多,为了方便他们工作,企业还得花很多钱改造生产线,并且他们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生病或者出事,企业需要面临治疗和赔付的责任。如果白象招残疾人只是为了节税,那你就想错了,你要知道招聘残疾人所抵扣的税款产生的差价远远比不上请正常人产生的效率差价。

白象食品公司有一个幸福群体叫“自强员工”

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做梦都在渴望着这样一种状态:能自食其力,亦能有尊严和幸福地生活着。可社会现实往往很残酷,许多残疾人不仅找不到工作,甚至还会遭受冷眼。

当走进位于岳阳经开区的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时,发现这里真正是属于残疾人的“伊甸园”。生产车间里,残疾员工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性较低的工作,若有差错,自动报警系统会及时暂停工作确保安全;车间外的公共区域,划分了专门的安全通道,避免与货车交叉,方便员工通行;食堂里设有特殊窗口,专为个子较低的残疾员工安放了台阶,方便他们打饭;生活区域有篮球场、洗衣房、电视房等,一切都秉承关爱残疾员工的思想设计,让他们能轻松自如地融入其中,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这里,没有偏见和歧视,只有关爱和温暖。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自强员工。□文/仇玉姣

关爱残疾人,为自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

白象食品集团是一家以方便面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横跨面粉、挂面、粉丝、面点、饮料和种植等多个领域的全国大型综合性食品企业。2003年,白象食品集团在岳阳投资并成立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同年11月投产,至今累计在岳阳投资达1.7亿元,现年产销量约3亿元。

白象食品集团董事长姚忠良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特别关注。湖南分公司成立之初,就吸纳了大量的残疾人就业。到目前为止,湖南分公司共有485名员工,安排残疾员工117人就业,残疾职工人均年收入30843.06元,残疾职工年均福利15249元。对于残疾员工,公司统一称呼为“自强员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对这一群体格外重视和照顾。

针对自强员工的身体特点,公司主要提供三大类型的工作岗位:一是车间工,上肢健全的自强员工可从事包装、码箱等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以及机械操作;二是后勤岗位,一般的自强员工可从事绿化、保洁、图书室、宿管等轻松的工作;三是管理岗位,主要针对较为优秀的自强员工,可从事仓库管理员、车间班长等岗位的工作。

自强员工李明兵是华容人,今年47岁,年少时右腿不幸摔成了残疾。他于2003年来到白象公司,凭借自己的辛勤奋斗,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慢慢地晋升为车间班长。在公司,他还认识了同为自强员工的黄乐意,两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育有一子。如今,他的月平均收入可达6000多元,妻子的月收入也有2000元,并于去年在羊角山购买了一套142平方米的房子,日子越过越甜蜜。

无微不至关怀,为自强员工营造幸福家园

白象食品湖南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涛介绍,多年来,白象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未忘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并坚持“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致力于提供健康食品,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企业使命。公司悉心关爱自强员工,让他们重拾自尊和信心,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为确保自强员工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公司每年都会花费100万元以上对所有的生产线进行无障碍改造,比如,设置自动报警系统,一旦有危险,机械会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转,保证员工操作安全。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基本上可以杜绝因为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在公共区域,公司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及减速带等,做到人车分流,员工都走安全通道。在食堂,有专门为自强员工设置的窗口,方便矮个子员工打饭,洗碗的地方也做了特殊处理,设置了防滑垫,以防腿脚不便的员工意外滑倒摔伤。

在生活区域,特别设置了两间洗衣房,装有自动洗衣机,保证自强员工当天洗衣当天就能烘干,还可以熨烫、缝纫等,并在洗衣房内设有无障碍扶手。在洗澡间设置了凳子,为一些腿脚不便的自强员工提供方便。每间宿舍都装了空调,做到冬暖夏凉。为了避免自强员工爬楼,一并安排他们住在宿舍楼的一楼和二楼,正常人则安排在3楼以上。

除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公司还对员工的精神生活考虑得十分周全。去年,公司成立了员工幸福部,致力于为全体员工谋求幸福。如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组织献血、去敬老院慰问、关爱聋哑儿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如才艺展示、亲子活动、趣味运动会、文化培训等;为员工送去生日祝福、节日祝福,为准妈妈送去待产包,探望生病住院的员工,对外租房员工进行家访,对员工提供法律援助等等。目前,幸福部已有3个支部,自愿参与的员工达300多人。

黄乐意的手部有残疾,在公司从事后勤工作,是一名宿管员。她由衷地称赞:“公司的氛围很好,同事之间相处和睦,领导对下属关怀备至。”比如,每年过生日,她都会收到公司送来的生日礼物。在外租房时,公司还会派人来家访,检查用电安全。过中秋时,还会帮助非岳阳地区的员工往家里寄送礼物。

赖龙前是平江人,今年36岁,也在行政部从事后勤工作。他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3岁时无法走路,后经过一次手术后,才勉强能行走。从小,他就喜欢看篮球比赛,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打篮球。可是,在学校时他总是很自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来到白象公司后,他发现这里也有篮球场,而且不少残疾人竟然也可以打篮球。他慢慢地变得自信,融入到了这个温暖的大集体。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篮球场上打球,觉得很快乐。

幸福事业浇灌幸福员工,幸福员工成就幸福企业。难忘白象公司里,那一张张幸福灿烂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宏大的幸福画卷,定格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细细品尝白象食品,从此,多了一份幸福的味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