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2024.05.05)

随笔8个月前发布 販賣夢境
70 0 0

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548天(20240505)

我们之所以难以拒绝别人,是因为拒绝常常会伴随着内疚,而我们无法承受这份内疚,所以宁愿委屈自己,以缓解自己的内疚。

委屈自己和内疚之间,人们会惯性地选择痛苦相对较小的那个,这是潜意识对自己的保护。

无法拒绝别人,其实就是选择回避内疚。

比如,各种应酬来了,去还是不去? 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可以做但就是有点不情愿。被借钱不能拒绝但又各种担心。还有就是爸爸妈妈对你各种要求……

拒绝必然会带着伤害,因为拒绝就是一种对他人的推开。无论你怎么强调对事不对人,即使你只是拒绝一件事,被拒绝者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你在拒绝我这个人,你在推开我,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每个人都多少有被抛弃的创伤和与他人融合的需求。创伤和需求越强,受伤感就会越强。

而让别人失望你又会内疚。为了防御这种内疚, 你开始各种忍, 各种委屈自己、为难自己,以满足别人。

我们无法拒绝别人的时候,潜意识里发生了什么?

你愿意为他人做点什么,是你的善良,是你的爱。这份善良里, 有两根停止线,到达某根线你才愿意停止下来。

一根停止线是:以你的满意为准。

一根停止线是:以我的实际能力为准。

一个无法拒绝别人的人,是这样的:

他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做的事情,要以他人的满意为准。只要他人还没满意,我就要去努力满足他。不然我就会内疚,然后这种内疚里又夹杂着“你怎么这么过分”的愤怒。比如他人约我去吃饭,去还是不去?不去他不满意,去了我很累。我的累算什么,还是先让他满意吧。

无法拒绝,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直到你满意,或者我累死,我才罢休。我好不好,无关紧要。

这听起来有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感。要是你还没满意、还不开心、还不愿意,我的内疚感就会推着我动起来;不然内疚就会替你来惩罚我,让我不得安生。

不能拒绝别人,也就是:别人是多么重要,自己是多么不重要——这是多么看不起自己啊。

一个能正常拒绝的人,应该是这样的:

他在潜意识里设置的目标是:如果你的需求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愿意无条件满足你;如果你的需求在我的能力范围外,我愿意在能力范围内满足你一部分,而不会透支自己满足你所有要求。

无法满足的部分,我想先照顾自己,拒绝你。

我的能力不是我得透支自己,而是在我们的关系、情境、爱、意愿等综合环境下我愿意竭尽所能的部分。

这是比较健康的爱。这种爱里,没有委屈、没有牺牲。

对于他人的需求, 比较健康的一种状态是: 在满足他人的时候, 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就好,而非超己所能让他满意。

能够拒绝别人,也就是:你固然重要,但我也很重要,两者不冲突的时候我愿意照顾你,两者冲突的时候,我先以自己为主。

这就是爱自己。

如果你以自己能力为上限, 必然面对着别人的受伤、不满意、生气、失望。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知道界限。

知道界限不是一定要恪守界限,恪守界限会给人死板的感觉。知道界限在哪里,然后选择恪守或者适度打破。

别人对你有期待,是别人的事情。你满足不了他,他有情绪,是他的事情。你可以照顾他的情绪,但期待和情绪依然是他自己的事情。本质上来说,都得他自己负责。你可以替他负责,但是你要知道你是在替他负属于他的责任,你在越界。

比如,妈妈逼婚,这就是越界。你嫁还是不嫁?嫁吧,你委屈。不嫁吧,她失望。她有期待,有情绪,你要不要照顾呢?照顾,就是超你所能。不照顾而只安抚,就是尽你所能。

每个人最终只能为自己的期待和情绪负责。

长大的过程,就是学会尊重别人的失望。我们可以因为爱而努力去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不让他体验到失望,但终不能永远为他负责。

这就是尽我所能问心无愧,而非超我所能让你满意。

如果超我所能地付出, 就会对对方有需要、索取和怨恨,这份恨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比如,妈妈牺牲自己爱孩子,她就会对孩子有很多隐性的要求,孩子不满足妈妈,不照顾、不感恩、不重视妈妈的时候,妈妈就会有养了“白眼狼”的怨恨。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不回报妈妈就是对不起她,回报妈妈又觉得压力很大,陷入两难。这种两难又会泛化到社会关系中:不满足别人就会内疚,满足别人又压力大。

尽我所能而非超我所能,不仅是爱自己, 更是爱他人。这样的爱是持续的、没有索取和压力的。

健康的拒绝,不是全部接受或全部拒绝,而是接受能力范围内的部分,拒绝能力范围外的部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