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书】把“情绪”当成朋友

随笔6个月前发布 空白格
71 0 0

这几年身心灵的需求愈来愈旺盛,不管国内国外,心灵疗愈(或叫情绪疗愈)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因为西方人越来越“孤独”,而东方人越来越“焦虑”。

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学科的组成,心理学占大头。但是心理学的流派太多了,理论和假说也数不胜数。

学习身心灵我个人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寻找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尤其是心灵),能使自己做出更好选择的内容。

至于什么流派、谁的理论、师从哪家都是不重要的。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动机的学问,一切的研究结论只能作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准则。

【一周一书】把“情绪”当成朋友

本书的几个重要启发:

1、情绪的世界是同属性相吸

你是不是越难过越要借酒浇愁诉说脆弱?越悲伤越要听着情歌袒露孤独?越痛苦越要不停琢磨往伤口上撒盐?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源于“思维反刍”,一种下意识折磨自己的思维惯性。如何避免思维反刍?先行动起来。问问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我会做什么?”,然后直接去做就是了。

因为情绪恢复的基本原则是:行动先于感觉。

有了正向行动,才能有正向感觉。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正是因为总是在做“负面的行动”。

2、在极大的自我否定感、无力感、焦虑感和低价值感的情境下,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接纳+行动

第一观察感觉,接纳感觉,命名感觉,放下感觉。

第二立刻开始一个最最最小的行动,正如第一条所说,假设你状态很好,现在去做一件小事,哪怕硬着头皮。

3、和负面情绪保持距离的方法

第一把对情绪的感受写出来,这能帮你更好地接纳;

第二分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不要说“今天的演讲我肯定会出丑”,而要说“我有个想法,就是今天我肯定会出丑,而我注意到,这种想法会引发焦虑”。

4、如何平衡掉被批评时的羞耻感?

我们要知道的是,一切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都可能引发羞耻感,比如,学历、职业、子女教育等等,让羞耻感复原的方法:

第一,明白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犯错,犯错才是常态。

第二,改变的起点就是接纳羞耻感,这事要印在心里。

第三出现“自我批评、对比他人、设置阻碍、预测最坏”这四种思维时,及时与这些想法脱钩。如何做到脱钩?——觉察它,接纳它,命名它,放下它。

5、积累表达情绪或感受的词汇

因为情绪是真实的,但它不是事实。只有更准确清晰地了解情绪,才能放下情绪换回平和。

所以开始积累表达情绪或感受的词汇,例如,悲伤的词汇有很多,无力感、脆弱、懊悔、被忽视、空虚、惭愧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命名感受让内心平和,还可以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当你用来区分情绪的新词汇越多,你的大脑就能有更多选择来理解各种感受和情绪。

6、在意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心灵疗愈是自己的课题,你需要也必要去自我学习和练习。

除此之外,让自己松弛下来,“聚光灯效应”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在意自己,你的犯的错、出的洋相、做的蠢事等等,对其他人来说一点都不在意,而且一点都不重要。所以哪有什么“别人在看我”的包袱呢?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过度揣测罢了。

7、一切(和他人)关系的变好,本质上都因为你更了解你自己,没错,是更了解自己。

以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