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本书作者为历史学家王元崇。
第一章内容为清代中国的外交体系。
中国人提到晚晴,总会有一种耻辱的感觉,似乎清朝是一个极其自大的王朝,在世界各国发生聚变的时候,我们还在那里把自己称作天朝,从上到下都极其愚昧。以至于鸦片战争爆发,彻底改变了清朝的命运,也让中国进入了耻辱又极速发展的近代史。
以上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被作者逐条驳回,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叙述了晚晴时期的中国。
01.独特的清朝皇帝
首先,作者将时间推回到了明代末期,从女真部落迅速崛起到乾隆末期,这段时间是17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清代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一统的,连接欧亚的庞大国家。
在这段时期,清朝和明朝看上去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了个朝代,但实际上,在边疆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清代皇帝承担了比明朝皇帝更多的角色:
比如,对于满人,他是三旗旗主;对于蒙古,他是大汗;对于藏传佛教,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所以,当好清朝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原文中这样描述清朝皇帝:
不仅要勤勉学习满、汉、蒙、藏、回等诸多文字,还要处理有关整治和宗教的很多事务。大约正是因为诸如此类的缘故,清代入关以来,不算末代皇帝溥仪,自第一代顺治皇帝至第九代的光绪皇帝,均是夙兴夜寐、勤勉非常之人,可以说没有出过一个昏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旷古空前的。
02.清朝的外交
初听清朝不是闭关锁国了吗?怎么还有外交?
实际上是有的,清朝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朝鲜、琉球、越南、缅甸、苏禄、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对中国的朝贡事宜”,作者以朝鲜为例,从明代建文帝和永乐帝时期,我国就与朝鲜国确立了宗翻关系,朝鲜的国王是我国皇帝册封的,在朝鲜受到日本侵略时,我国海派兵镇压,拯救朝鲜于危亡。
在清朝统治初期,朝鲜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表里不一行为,表面上对清朝频繁朝贡,背地里却有着“反清复明”的思想,但随着清朝统治的蒸蒸日上,朝鲜逐渐保持了朝贡行为。
每一次的朝贡,朝鲜都有着“特权”,可以比别的国家带更多的人,停留更多的时间,一个团随行几百人,全程3000多华里,带动着两国之间沿路很多城镇的商业繁荣。
所以,同朝鲜一样的这些外藩国家,包括英国法国这些西洋国家,清朝设置了专门的路线,供每个国际来天朝进行朝贡,并借机做生意。
03.清朝从来都没有闭关锁国
原文这样叙述到:
清朝在东面与朝鲜紧密联系,在南边同西洋诸国、越南、暹罗琉球等过相联系,在西北和东北同俄罗斯相联系,商贸往来非常频繁。清代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并没有闭关,更没有锁国。鸦片战争直接改变的,不过是西洋住过通过获取其余通商口岸来扩大商贸交往的地域而已。
看来一切,都是钱财惹的祸。假如广州那条路,和朝鲜那条路一样开放,鸦片战争是不是会来的晚一点,或者中国会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去进入近现代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