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已破三月来,春暖花开诗意浓——唐宋诗词三月情

        现在刚刚进入农历三月。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三月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重人文意蕴的时节。春季“三春”之中,三月属于季春,正月“孟春”为迎春,二月(仲春)为春到,三月“季春”方是春光明媚、春潮澎湃之时。中国传统节气“春分”即处于三月之中,表示昼夜平分,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回春。此时,农村开始进入春耕春播的农忙时节;此时,春暖花开、莺啼燕飞,故人们又雅称三月为桃月,季月,桐月,蚕月,嘉月,绸月,樱笋时等;此时,猫了一冬的人们开始到野外举行各种活动,如祭祀祖先、踏青赏花等,以寄托对祖先的缅怀,表达对春天的喜悦与祝福。自古以来,人们冠以“阳春三月”之美誉,这简直是其它月份无法享受的待遇。

        阳春三月,春光暖,春色俏,春风过处,草也青青,木也欣欣,鲜花怒放,姹紫嫣红。如此春光美景,这般生机勃勃,注定了这是一个诗兴勃发的好时节。值此之时,品味古诗词中的三月,感受美好的春日年化,体验一把诗意的生活,无疑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事。古人抒发三月之情的优美诗词数以千计,这里仅围绕三月初、三月中、三月末几个关键时段选择部分经典诗词欣赏之。

        一、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说起与三月初相关的经典诗作,当属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结束浮萍漂泊的岁月后,杜甫晚年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度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安逸时光。春天来临之际,他不由地诗情荡漾、心情舒展,遂写下一组九首绝句,这是其四。

      面对三月温暖的春光、春风,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也变得不再忧愁了。二月已过,三月来临,春去春又回,渐老的岁月,让他深深感到:像这样的春天还能遇到几回?他感叹:珍惜当下的时光吧!不要再去想那些身外的事情,丢掉那些无穷无尽的琐碎烦恼,今朝有酒今朝醉,暂且把眼前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吧。

        最喜欢他的这一句:“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读写此句,能够让我们充分体验杜甫那种乐观豁达与随遇而安的老年情怀。

二月已破三月来,春暖花开诗意浓——唐宋诗词三月情

                    二、桃红李白,莺啼燕舞

        说到描写三月中旬好风光的经典词作,当首推北宋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祖籍江苏高邮,官至北宋太学博士。他词中描绘的春之田园风光,当是华东及中原大地一带三月中最美好的时段。该词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几乎不用翻译。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用如此之朴素语言、轻快之格调描写农家风景者,实属罕见,且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亦不大相同。词的上片主要表现静态风景,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该词的独特之处在于词人一反自己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转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欢乐情调。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读写该词,一下子让我想起儿时鲁西南家乡的阳春三月:村周围及田野的池塘沟壕里注满了春水。池边的柳树、路边的杨树开始长出绿色叶子,洋槐树开满了一团团白花,一股股花香沁人心脾。院子内外的老榆树长出一串串榆钱。果园里的杏树、桃树次第开出粉色、白色的花朵。田野里涌动着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灌春耕春播图。熬过一冬的麦苗,终于喝饱了春雨春水,变得绿油油、节拔高。燕子们开始成双结对地飞回农家小院房内的屋梁下筑巢。正所谓“含桃花谢杏花开,杜宇新啼燕子来”(唐·齐己诗句)。家长在田野劳动尚未收工,放学后的孩子们抛下书包,到饭屋里取一块掺杂着洋槐花或榆钱的凉饼子或窝头狼吞虎咽一番,即刻跑到旷野的春风里尽情地玩耍。

二月已破三月来,春暖花开诗意浓——唐宋诗词三月情

        阳春三月,虽然春暖花开,但也有“春寒料峭”“倒春寒”一说。一夜之间突降春寒、风雨残花冻苗的反常气象亦不少见。以杏花为例,古代诗人们就留下了不少忧伤感怀之佳句。诸如,“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唐·李频诗句);“晚来重作雪,翻为杏花愁”(唐·李建勋诗句);“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唐·姚合诗句);“长忆去年寒食夜,杏花零落雨霏霏”(唐·吴融诗句);“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诗句);“二月杏花犹未放,一春分外觉寒多”(宋·刘过诗句);“只说山前风更恶,杏花无处避春寒”(宋·李处权诗句);“杏花开过尚轻寒,尽日无人独倚阑”(宋·陆游诗句);“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宋·胡仔诗句);“可怜春事今年早,落尽桃花落杏花”(宋·刘克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诗句)“闲居心上浑无事,听雨唯忧损杏花”(明·高启诗句);“杏花落尽晓风颠,隐几怀人白昼眠”(元·韩奕诗句);“杏花落尽东风恶,燕子归来社雨寒”(元·王逢诗句);“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元·元好问诗句)。

        说到三月桃花,我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设置了“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两个场景,看似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之此时,与“去年今日”同中有异,续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全诗以“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时同地同景同而“人不同”之映照对比,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

        至于稍后开放的梨花,其冷艳如雪,尤能激发文人们的诗兴。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为咏雪送人之作,但却以塞外洁白的飞雪反衬了梨花之美。再如:“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唐·杜牧诗句);“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唐·丘为诗句);“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唐·崔道融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白居易诗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佚名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诗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宋·刘方平诗句);“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元·杨基诗句);“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元·元好问诗句)。

        三、四时最好是三月,三月如风系人情

        唐代韩偓诗言:“四时最好是三月”; 宋代晏殊词言,最“牵系人情”者乃“如风三月”。

                        唐·韩偓《三月》

        辛夷才谢小桃发,踏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在韩偓心里,一年最好的时节,尽在阳春三月。你看,三月里百花次第开放,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绽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阳春三月固然美好,但它却像一个人的青春年少,总是那么容易消散,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当他想到阳春三月的长江汇入吴地,长安汉家陵墓芳草连天,新愁旧恨便一起涌上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诗人所处的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韩偓写此诗之时,重用他的唐绍宗已被杀害,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而他自己早已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垂垂老矣。故此诗里面既有春光易逝之叹、英雄迟暮之悲,亦有故国沦丧之恨。诗的结尾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宋·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东风杨柳欲青青。 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 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 舞腰轻。 宿妆成。

          一春芳意, 三月如风, 牵系人情。

        春风吹来,柳树发青芽,满眼春色。淡淡柳烟似有若无,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那闺中女子对这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

        眉毛弯弯如柳叶,腰肢婀娜如轻摇的柳枝,脸上仍是隔夜未整的残妆。三月里,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

        北宋词人晏殊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在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亦自判然不同。

        四、三月残花落更开,风光别我苦吟身 

        三月末,春光即将落幕,炎热的夏日即将到来,春花陆续凋落。于是,文人们又开始赋诗填词抒发惜春之情。这里,我们精选三首唐宋诗词欣赏。

                唐·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此诗写的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注定了春光将要消散。诗人是如此留恋春光的美好,他不说春意阑珊,而说春光马上要告别他这个苦吟诗人。在他的诗句中,不是春光更有情,而是诗人对春光的依依惜别,更显其细致深婉。

        贾岛更深情的地方还在于,今夜要和友人常坐不眠,相约要把这春光看尽。只要在晨钟响起之前,他与友人享用的每一寸时光,都还是最美的春光。只要第二天没有到来,就要享尽最后的一夜春光,这种惜春之情,跃然纸上。贾岛对阳春三月的最后眷恋,正如苏轼所言:“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笔下的暮春三月,风狂雨骤,打落了飞花,吹乱了闺情。女子居住的庭院,虽有杨柳堆烟,却并不适合赏春。因为庭院本就幽深,这如烟似雾的杨柳深处,只有女子一人独立高楼,看着夫君经常在外游玩的地方,太过落寞。如此之杨柳一则压抑,让女子感觉到生命被禁锢;二则容易勾起她对夫君的相思,愈是茂盛,思念愈是浓烈。尤其暮春三月雨骤风狂,女子在黄昏时深门紧闭,也无法留住她喜欢的春光,还有她短暂的青春。她只能泪水涟涟地询问枝头的花朵,可花朵早已经不住风吹雨打,散落到秋千那里去了。

                        宋·王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写景的七言绝句,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明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描绘了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暮春景象。后两句则以拟人的手法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着凄凉之美感。

        读此诗,不由地让我想起宋代朱熹的那首七言绝句《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字面上看,此诗无疑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地点在山东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乃暗指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故所谓“寻芳”即指膜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之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儒学之丰富多彩。作为南宋大儒,朱熹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之春风,寓理趣于诗意而不露说理之痕迹,正是其高明之处。

        农历三月,是诗经里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三月,春寒嫩生生,料峭而滋润;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海棠铺锦绣,梨花飘似雪。古典诗词中的阳春三月,丽景,柔情,闺怨,离愁,乃至风雨漂泊中的人生百味,应有尽有。这般美妙的景致,如此缠绵的诗意,一年一度的阳春三月自然不会缺少。

        三月是春天的归宿和希望的温床,春阳、春风、春雨被辽阔大地一把揽入怀中,与勤劳的人们携手,播种酝酿成种种希望。潋潋春光浓似酒,传杯莫放纤纤手。在这醉人的美好季节里,赏春花春景,吹春风春雨,吟咏春诗词,洗去一冬之疲惫与尘埃,吹散久积心头之忧郁,定让你在三月中露出笑靥。

        愿人们沐浴着春风,头枕着烟霞,轻拂着杨柳,簇拥着鲜花,年年岁岁走进属于我们共有的美好春光。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