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09年1月8日|修改日期:2015年12月1日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
规格
25 mg。
适应症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
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常用量:
-
解热、镇痛,一次 0.3~0.6 g,一日 3 次,必要时每 4 小时 1 次。
-
抗风湿,一日 3~6 g,分 4 次口服。
-
抑制血小板聚集则应用小剂量,如每日 80 mg~300 mg,一日 1 次。
-
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 1 g,一日 2~3 次,连用 2~3 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 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小儿常用量:
-
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 1.5 g/m2,分 4~6 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 5~10 mg/kg,或每次每岁 60 mg,必要时 4~6 小时 1 次。
-
抗风湿,每日按体重 80~100 mg/kg,分 3~4 次服,如 1~2 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 130 mg/kg。用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 80~100 mg/kg,分 3~4 次服;热退 2~3 天后改为每日 30 mg/kg,分 3~4 次服,连服 2 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期间,每日 5~10 mg/kg,1 次服。
禁忌
-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
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
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注意事项
-
避免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合并用药。
-
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以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
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警示症状,也无论患者是否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
针对多种 COX-2 选择性或非选择性 NSAIDs 药物持续时间达 3 年的临床试验显示,本品可能引起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所有的 NSAIDs,包括 COX-2 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药物,可能有相似的风险。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其风险更大。即使既往没有心血管症状,医生和患者也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应告知患者严重心血管安全性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如果发生应采取的步骤。患者应该警惕诸如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和体征,而且当有任何上述症状或体征发生后应该马上寻求医生帮助。
-
和所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一样,本品可导致新发高血压或使已有的高血压症状加重,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服用噻嗪类或髓袢利尿剂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时,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高血压病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本品。在开始本品治疗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
有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
NSAIDs,包括本品可能引起致命的、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例如剥脱性皮炎、Stevens Johnson 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TEN)。这些严重事件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应告知患者严重皮肤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在第一次出现皮肤皮疹或过敏反应的其他征象时,应停用本品。
药理作用
-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
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代动力学
本品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但肠溶片剂吸收慢。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 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
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 为 15~20 分钟;水杨酸盐的 T1/2 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 pH 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 2~3 小时;大剂量时可 20 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 5~18 小时。
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 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 25~50 μg/ml;抗风湿、抗炎时为 150~300 μg/ml。
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一般需 7 天,但需 2~3 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
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 pH 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用药须知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化学成份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9H8O4
分子量:180.16
生产企业
万邦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