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For Injection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核准日期:2006年9月18日|修改日期:2020年12月1日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伏立康唑。

化学名称:(2R,3 S)—2—(2,4—二氟苯基)—3—(5—氟基—4—嘧啶基)—1—(1 H—1,2,4—三氮唑—1—基)—2—丁醇

化学结构式: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分子式:C16H14F3N5O

分子量:349.31

本品所含辅料为:羟丙基倍他环糊精、葡萄糖。

规格

0.1g

适应症

本品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适用于治疗成人和 2 岁及 2 岁以上儿童患者的下列真菌感染:

(1)侵袭性曲霉病。

(2)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念珠菌血症。

(3)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包括克柔念珠菌)。

(4)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本品主要用于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

预防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高危患者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用法用量

1、静脉制剂的配制

溶解

未使用的产品或废弃材料应按当地规定进行处理。

伏立康唑粉针剂使用时先用 9.5 ml 注射用水或者 9.5 ml 氣化钠注射液(9 mg/ml[0.9%])溶解成 10 ml 的澄清溶液,溶解后的浓度为 10 mg/ml。如果无法将稀释剂吸入粉针剂瓶,则弃去此瓶。推荐使用标准 10 mL 注射器(非自动,化注射器),以保证在稀释时量取准确剂量(9.5 ml)的注射用水或者氛化钠注射液(9 mg/ml[0.9%])。稀释后摇动药瓶直至药物粉末溶解。

本产品仅供单次使用,未用完的溶液应当丢弃。只有清激、无颗粒的溶液才能使用。

用药时,已溶解好的浓缩液按所需量加到推荐的、相容的稀释液中(见下述),最终配成含量为 0.5—5 mg/ml 的伏立康唑溶液。

稀释

伏立康唑必须以不高于 5 mg/mL 的浓度滴注,滴注时间须 1—2 小时。因此,浓度为 10 mg/mL 的伏立康唑应进一步稀释(可以作为稀释剂的溶液见下文):

1.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稀释 10 mg/mL 伏立康唑浓缩液的所需体积(见表,

表 1 所需 10 mg/mL 伏立康唑浓缩液的体积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2.为加入所需体积的伏立康唑浓缩液,需从输注袋或输注瓶中吸掉和弃去至少同样体积的稀释剂。当加入 10 mg/mL 伏立康唑浓缩液时,输注袋或输注瓶中剩余的稀释剂应可使药物的最终浓度介于 0.5 mg/mL 和 5 mg/mL 之间。

3.使用合适体积的注射器和无菌技术,从相应数量的伏立康唑粉针剂瓶中吸取所需体积的伏立康唑浓缩液,加入输注袋或输注瓶中。丢弃未用完的粉针剂瓶。

伏立康唑最终配制溶液的静脉滴注速度最快不超过每小时 3 mg/kg,滴注时间须 1~2 小时。

注射用伏立康唑为无防腐剂的单剂无菌冻干粉剂。因此,从微生物学的角度,稀释后必须立即使用。如果不立即滴注,在使用前的保存时间和条件将由使用者负责,保存在 2 ℃ 到 8 ℃ 的温度下,除非是在严格控制的、经过验证的无菌条件下进行溶解的,否则保存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伏立康唑可以采用下列注射液稀释:

9 mg/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

复方乳酸钠注射液

5%葡萄糖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

5%葡萄糖和 0.45%氯化钠注射液

5%葡萄糖注射液

含有 20mEq 氯化钾的 5%葡萄糖注射液

0.45%氯化钠注射液
5%葡萄糖和 0.9%氯化钠注射液

伏立康唑与其他溶液的相容性尚不清楚。参见“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

本品禁止和其它药物,包括肠道外营养剂(如 Aminofusin 10% Plus)在同一静脉输液通路中同时滴注。伏立康唑与 Aminofusin 10% Plus 物理不相容,二者在 4 ℃ 储存 24 小时后可产生不溶性微粒。本品滴注结束后,其静脉输液通路可能可用于其它药物的滴注。

血制品和短期输注的电解质浓缩液:开始伏立康唑治疗前应纠正电解质素乱,如低钟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参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部分)。即使是各自使用不同的输液通路,本品禁止和血制品或短期输注的电解质浓缩液同时滴注。

全肠外营养液:使用本品时不需要停用全肠外营养,但需要分不同的静脉通路滴注。如果通过多腔管进行滴注,全肠外营养需要使用与本品不同的端口。

本品禁止用 4.2% 碳酸氢钠溶液稀释。

2、剂量的一般考虑

本品在静脉滴注前先溶解成 10 mg/ml,再稀释至不高于 5 mg/ml 的浓度。静脉滴注速度最快不超过每小时 3 mg/kg,每瓶滴注时间须 1~2 小时。

*本品不可用于静脉推注。 *

在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前或治疗期间应监测血电解质,如存在低钟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素乱应予以纠正。

成人用药

无论静脉滴注还是口服给药,第一天均应给予首次负荷剂量,使其血药浓度接近于稳态浓度。由于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很高(96%),在有临床指征时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给药方法可以互换。

3、推荐剂量及其调整和治疗持续时间

成人及青少年(12~14 岁且体重 250 公斤者;15~17 岁者)的推荐剂量: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适用于 15 岁或以上患者

治疗持续时间

治疗持续时间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微生物学检测结果而定,谨慎选择合理治疗时间。见[注意事项]。

静脉用药的疗程不宜超过 6 个月。对于 6 个月以上的长期治疗,应仔细权衡获益与风险。

剂量调整(成人)

在使用本品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严密监测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参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治疗反应欠佳,口服给药的维持剂量可以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300 mg;体重 < 40 kg 的患者,剂量调整为每日 2 次,每次 150 mg。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上述较高的剂量,口服给药的维持剂量可以每次减 50 mg,逐渐减到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体重 < 40 kg 的患者,减到每日 2 次,每次 100 mg)。

如果用于预防,请参见下文。

2 岁~<12 岁以下的儿童和轻体重青少年(12~14 岁且体重 < 50 公斤者)

应按儿童剂量服用伏立康唑,因为与成人相比,这些青少年的伏立康唑代谢方式与儿童更相似。

推荐的用药方案如下: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备注:基于 112 例 2 岁~<12 岁免疫缺陷儿童患者和 26 例 12 岁~<17 岁免疫缺陷青少年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建议通过静脉滴注疗法开始治疗,并且只在取得明显临床改善时才考虑口服疗法。请注意,8 mg/kg 静脉滴注时伏立康唑暴露量大约是 9 mg/kg 口服时伏立康唑暴露量的两倍。

儿童的推荐剂量是基于干混悬剂的研究。尚未在儿童中进行口服混悬剂和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考虑到儿童患者的胃肠通过时间可能较短,片剂在儿童的吸收可能与成人患者不同。因此建议 2~<12 岁的儿童患者采用口服干混悬剂配方。

对于所有其他青少年(12 至 14 岁且体重 ≥ 50 kg;15 至 17 岁任何体重),伏立康唑应按成人剂量给药。

剂量调整(儿童 2 至 < 12 岁]和轻体重青少年[12 至 14 岁且 < 50kgl)

如果患者反应不足,可按照 1 mg/kg 增加剂量(如果最初使用的最大口服剂量为 350 mg 时增幅为 50 mg)。如果患者无法耐受治疗,则按照 1 mg/kg 降低剂量(如果最初使用的最大口服剂量为 350 mg 时降幅为 50 mg)。

尚未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的 2~<12 岁儿童患者应用本品进行研究。

成人及儿童中的预防

预防应当从移植当天开始且预防用药天数最长可为 100 天。应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风险尽可能缩短预防用药天数(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免疫抑制确定)。只有当免疫抑制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持续时,移植后的最长预防用药天数才可持续至 180 天。

剂量

在各年龄组中推荐的预防给药方案与治疗给药方案相同。请参见上面的治疗给药方案表格。

预防持续时间

尚未在临床试验中对伏立康唑使用时间超过 180 天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充分的研究。

对于 180 天(6 个月)以上的伏立康唑预防使用,需仔细评估效益与风险平衡。
以下内容同时适用于治疗和预防

剂量调整

对于预防使用,当缺乏疗效或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时,不建议调整剂量。如果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则必须考虑停用伏立康唑以及使用替代抗真菌药物。

合并用药时的剂量调整

与苯妥英合用时,建议伏立康唑的口服维持剂量从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 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400 mg(体重 < 40 kg 的患者,剂量从每日 2 次,每次 100 mg 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

伏立康唑应避免与利福布江合用。如果必须联合使用时,建议伏立康唑的口服维持剂量从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 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350 mg(体重 < 40 kg 的患者,剂量从每日 2 次,每次 100 mg 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

与依非韦伦合用时:如伏立康唑的维持剂量增加至每 12 小时 400 mg 而依非韦伦的剂量减少 50%,即减少到 300 mg 每日 1 次时,伏立康唑可与依非韦伦联合使用。停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时候,依非韦伦应当恢复到其最初的剂量。
4、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应用本品时无需调整剂量。

5、肾功能损害者用药

本品所使用的辅料,羟丙基倍他环糊精(HPBCD),是经过肾小球滤过清除的。中度到严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 < 50 ml/min)的患者应用本品时,可发生羟丙基倍他环糊精(HPβCD)蓄积。对于肾功能损害患者,尚无关于本品剂量调整的足够信息。

中度到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 < 50 ml/min)应用本品时,宜考虑改用其他抗菌谱类似抗真菌疗法,除非评估显示继续应用本品的利大于弊。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本品时应密切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如有异常增高,则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真菌疗法。

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一次 4 小时的血液透析过程不会导致伏立康唑需要剂量调整。

6、肝功能损害者用药

轻度至中度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 和 B)伏立康唑的负荷剂量不变,但维持剂量减半。

目前尚无伏立康唑应用于重度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的研究。

伏立康唑治疗肝功检查异常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P)异常或总胆红素高于正常上限 5 倍以上)的安全性数据非常有限。

有报道伏立康唑与肝功能检查异常增高和肝损害临床体征有关,如黄疸,因此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应用本品时必须权衡利弊。

肝功能损害者应用本品时必须密切监测药物的毒性反应。

7、儿童用药

尚未在 2 岁以下儿童患者中评估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禁忌

1、本品禁用于已知对伏立康唑或本品任何一种赋形剂过敏者。

2、本品禁止与 CYP3A4 底物联合使用,包括特非那汀、阿司咪唑、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和奎尼丁等,因为本品可使上述药物的血浓度增高,导致 QT 间期延长,并且偶见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3、本品禁止与西罗莫司联合使用。伏立康唑可显著增加西罗莫司的血药浓度,因此,禁止合用这两种药物。

4、本品禁止与利福平、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联合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显著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因此,本品禁止与这些药合用。

5、本品禁止以标准剂量与 400 mg(每日一次)或更高剂量的依非韦伦联合使用。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此剂量的依非韦伦与伏立康唑,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显著降低。伏立康唑也能显著降低依非韦伦的血药浓度。

6、本品禁止与高剂量的利托那韦(每次 400 mg 及以上,每日 2 次)联合使用。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此剂量的利托那韦与伏立康唑,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显著降低。

7、本品禁止与麦角生物碱类药物联合使用,包括麦角胺、二氢麦角胺等。麦角生物碱类药物为 CYP3A4 的底物,二者合用后麦角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增高而导致麦角中毒。

8、本品禁止与圣约翰草联合使用。

注意事项

1、过敏反应:已知对其他唑类药物过敏者慎用本品。

2、疗程:静脉用药的疗程不宜超过 6 个月。

3、心血管系统:

伏立康唑与 QTc 间期延长有关。已有报道极少数使用本品的患者发生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通常伴有一些危险因素,例如曾经接受过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心肌病、低钟血症或同时使用其他可能会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因此在伴有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需慎用伏立康唑,例如:

先天性或获得性 QTc 间期延长

心肌病,特别是目前存在心力衰竭者

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心率失常

同时使用已知能延长 QTc 间期的药物

在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前或治疗期间应当监测血电解质,如存在低钟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素乱则应纠正。

一项研究表明:单次给予健康志愿者相当于 4 倍常规剂量的伏立康唑,未发现有受试者 QTc 间期超过 500 毫秒(注:可能因此发生临床不良事件(如心率,失常)的阈值)。

4、静脉滴注相关反应:在伏立康唑静脉剂型使用过程中曾观察到静脉滴注相关反应,主要是潮红和恶心。应根据症状的轻重考虑是否停药。

5、肝毒性: 在临床研究中,伏立康唑治疗组中有严重的肝脏反应(包括肝炎,胆汁瘀积和致死性的暴发性肝衰竭)。肝脏反应的病例主要发生在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主要为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中。一过性肝脏反应,包括肝炎和黄疸,可以发生在无其他确定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通常停药后肝功能异常即能好转。

6、监测肝功能:患者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时必须仔细监测肝毒性。临床监测应包括在开始伏立康唑治疗时进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且第一个月内至少每周检查一次。治疗时间应该越短越好,但在根据效益—风险评估后治疗继续的情况下,如果肝功检查未见改变,检查频率可以降为每月一次。患者在治疗初以及在治疗中发生肝功能异常时均必须常规监测肝功能,以防发生更严重的肝脏损害。监测应包括肝功能的实验室评价(特别是肝功能检查和胆红素)。

如果肝功检查发现指标显著升高,除非医生评估患者的效益—风险后认为应该继续用药,否则均应该停用伏立康唑。

在儿童和成年人均需进行肝功能监测。

7、视觉不良反应:疗程超过 28 天时伏立康唑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有报道应用本品时发生视觉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视神经炎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如果连续治疗超过 28 天,需监测视觉功能,包括视敏度、视野以及色觉。

8、肾脏不良反应:有报道重症患者应用本品时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有可能也同时合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或合并造成肾功能减退的其它疾病。

9、监测肾功能:用本品时需要监测肾功能,其中包括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肌酥值。

10、监测胰腺功能:具有急性胰腺炎高危因素(如最近接受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在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胰腺功能。在这种临床情况下可以考虑监测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

11、皮肤不良反应:在治疗中有发生剥脱性皮肤反应者,如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如果患者出现皮疹,则需严密观察。若皮损加重,必须停药。

此外,伏立康唑与光毒性有关,包括雀斑、雀斑样痣、光化性角化病和假性卟啉症等反应。建议所有患者(包括儿童)在伏立康唑治疗期间避免日光直射,并且适当使用防护服和有高防晒因子(SPF)的防晒霜等措施。

12、长期治疗

对于 180 天(6 个月)以上的长期暴露(治疗或预防),需仔细评估效益与风险平衡,因此,医生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限制伏立康唑的暴露量。已有长期使用伏立康唑发生以下严重不良事件的报道:

在一些有光毒性反应的患者中,已有伏立康唑长期治疗患者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报道。如果患者发生光毒性反应,咨询各科室意见后应该考虑停用伏立康唑和使用替代抗真菌药物,并将患者转诊至皮肤科。为了对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和管理,有光毒性相关病变发生却继续使用伏立康唑的情况下,需系统性和定期进行皮肤病变评估。如果确诊癌前病变或者皮肤鳞状细胞癌,应停用伏立康唑。

在移植患者中,已有非感染性骨膜炎合并氟化物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报道。如果患者出现与氟中毒或骨膜炎表现一致的骨骼疼痛和影像学表现,应停用伏立康唑。

13、儿童用药:

本品在 2 岁以下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伏立康唑适用于年龄 ≥ 2 岁的儿童患者。观察到儿童人群中的肝酶升高频率更高(见[不良反应])。儿童和成年人均需监测肝功能。吸收不良和体重特别低的 2 岁到 12 岁以下儿童患者中,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这种情况下,建议静脉应用伏立康唑。

儿童人群中的光毒性反应频率更高。由于据报告其会向 SCC 发展,因此必须对该患者人群采取严格的光保护措施。对于出现光老化损伤(例如雀斑样痣或雀斑)的儿童,建议避免阳光照射并进行皮肤病学随访(即使在停止治疗后)。

14、预防:

如果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肝脏毒性、光毒性及 SCC 等严重皮肤反应、严重或长期视觉障碍和骨膜炎),则必须考虑停用伏立康唑并使用替代抗真菌药物。

15、苯妥英(CYP2C9 底物和强 CYP450 诱导剂)

本品应尽量避免与苯妥英合用,权衡利弊后必须同时应用时,建议密切监测苯妥英的浓度。

16、依非韦伦(CYP450 诱导剂;CYP3A4 抑制剂和底物)

伏立康唑与依非韦伦合用时,伏立康唑的剂量应当每 12 小时增加到 400 mg,而依非韦伦的剂量应当每 24 小时减少到 300 mg。

17、利福布汀(强 CYP450 诱导剂)

两者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利福布汀的不良反应。除非利大于弊,否则应避免同时应用这两种药物。

18、利托那韦(强 CYP450 诱导剂;CYP3A4 抑制剂和底物)

伏立康唑应当避免与低剂量利托那韦(100 mg 每日 2 次)合用,除非对患者的利益/风险评估证明应该使用伏立康唑。

**19、依维莫司(CYP3A4 底物,P—gp 底物)
**
不推荐伏立康唑和依维莫司联合使用,因为伏立康唑预期会显著增加依维莫司的药物浓度。目前由于数据不足,尚无针对联合使用情况下的剂量推荐。

20、美沙酮(CYP3A4 底物)

当与伏立康唑合用时,需要密切监测美沙酮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包括 QTc 间期延长,因为与伏立康唑合用时,美沙酮的血药浓度会升高。可能需要降低美沙酮剂量。

21、短效阿片类药物(CYP3A4 的底物)

与伏立康唑合用时,应考虑减少阿芬太尼、芬太尼和其它与阿芬太尼结构类似并且通过 CYP3A4 代谢的短效阿片类药物(如舒芬太尼)的剂量。当阿芬太尼与伏立康唑合用时,其半衰期延长 4 倍,一项独立研究显示,与伏立康唑合用可使芬太尼的平均 AUC0—0o 升高,因此有必要密切监测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延长其呼吸监护期)。

22、长效阿片类药物(CYP3A4 底物)

与伏立康唑合用时,应考虑降低羟考酮和其他通过 CYP3A4 代谢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如氢可酮)的剂量,并密切监测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23、氟康唑(CYP2C9,CYP2C19 和 CYP3A4 抑制剂)

健康人群口服伏立康唑与口服氟康唑合用时,伏立康唑的 Cmax 和 AUCT 显著增加。尚未确定降低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剂量或给药频率以消除该影响的方法。在使用氟康唑后接着使用伏立康唑时,建议监测伏立康唑相关的不良反应。

24、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伏立康唑对驾驶和使用机器的能力可能有一定影响。本品可能会引起一过性的、可逆性的视觉改变,包括视物模糊、视觉改变、视觉增强和/或畏光。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避免从事有危险的工作,例如驾驶或操作机器。

25、胚胎—胎儿毒性

伏立康唑应用于孕妇时可导致胎儿损害。

动物试验中,使用伏立康唑和致畸形,胚胎毒性,妊娠期延长,难产和胚胎死亡有关系。如在孕期使用伏立康唑,或在用药期间怀孕,应告知患者本品对胎儿的潜在危险。

26、实验室检查

使用伏立康唑前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

患者处理应当包括实验室评价肾功能(尤其是血清肌酐)和肝功能(尤其是肝功能检查和胆红素)。

*27、药物相关作用 *

见[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

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 P450 介导的 14a—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体外试验表明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伏立康唑对念珠菌属(包括耐氟康唑的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白念珠菌耐药株)具有抗菌作用,对所有检测的曲菌属真菌有杀菌作用。此外,伏立康唑在体外对其他致病性真菌也有杀菌作用,包括对现有抗真菌药敏感性较低的菌属,例如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

微生物学

临床研究表明伏立康唑对曲霉属,包括黄曲霉、烟曲霉、土曲霉、黑曲霉、构巢曲霉;念珠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部分都柏林念珠菌、平常念珠菌和吉利蒙念珠菌;足放线病菌属,包括尖端足分支霉和多育足分支霉和镰刀菌属有临床疗效(定义为好转或治愈)。

其他伏立康唑治疗有效(通常为治愈或好转)的真菌感染包括链格孢属、皮炎芽生菌、头分裂芽生菌、支孢霉属、粗球孢子菌、冠状耳霉、新型隐球菌、喙状明脐菌、棘状外瓶霉、裴氏着色霉、足菌肿马杜拉菌、拟青霉属、青霉菌属,包括马尼弗氏青霉菌、烂木瓶霉、短帚霉和毛孢子菌属,包括白色毛孢子菌感染。

体外试验观察到伏立康唑对以下临床分离的真菌有抗菌作用,包括顶孢霉属、链格孢属、双极霉属、支孢瓶霉属、荚膜组织胞浆菌。伏立康唑在 0.05—2 μg/ml 的浓度范围,可以抑制大多数的菌株。

体外试验表明伏立康唑对弯孢霉属和孢子丝菌属有抗菌作用,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治疗前应采集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并进行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便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在获得培养结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前必须先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是一旦获得结果,应据此调整用药方案。

药敏试验方法

曲霉菌属和其他丝状真菌

曲霉菌属和其他丝状真菌的折点标准尚未建立。

念珠菌属

伏立康唑对念珠菌属的折点标准仅适用于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27 微量肉汤稀释法的 24 小时 MIC 读数结果,或 M44 纸片扩散法 24 小时抑菌圈直径读数结果。

稀释法技术:该法用于定量测定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 MIC 可估计念珠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MIC 应采用标准化测定方法在第 24 小时测定(肉汤稀释法),MIC 值应按照下表中的折点标准进行解读。

扩散法技术:该定性方法需测量抑菌圈直径,能够可重复地评估念珠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该标准化方法需要使用标准化接种物浓度,使用经 1 微克伏立康唑浸透的纸片在第 24 小时来检测酵母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下表提供了纸片扩散法的折点标准。

伏立康唑敏感性标准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注:目前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光滑念珠菌和伏立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和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报告结果为敏感(S)时表示,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达到通常可达到的浓度时很可能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报告为中介(1)则表示结果意义不明,如果微生物对替代药物、临床可得药物不够敏感,应该重复检测。此分类意味着在药物生理性浓集的身体部位或高剂量使用该药物时,此类药物具有临床适用性。此分类也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以免因细小的未能控制的技术因素导致判读时出现大的偏差。报告结果为耐药(R)表示,抗菌药物即使在感染部位达到通常可达到的浓度,仍不太可能抑制病原体生长,应选择其他疗法。

质量控制

标准化药敏试验方法需要使用实验室控制来监控和确保试验用品和试剂、试验操作人员技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下表中注明的范围数值是用标准的伏立康唑粉末来测定的。对于使用 1ug 纸片的稀释技术需要符合下表的标准。

注:质控微生物是具有与耐药机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真菌遗传学表达特性的特定微生物菌株,无临床意义。

伏立康唑经药敏试验结果验证可接受的质控范围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由于在最初的质控研究中存在广泛的实验室间变异,尚未确定该菌株/抗真菌药组合的质控范围。

ATCC 是美国标准生物品收藏中心的注册商标。

在动物模型中活性

伏立康唑在免疫功能正常和/或免疫抑制的豚鼠中,对烟曲毒(包括一株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降低的菌株)或念珠菌属[白色念珠菌(包括一株对氯康唑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所致的全身性和/或肺部感染有效,该研究的终点是:感染动物的生存期延长和/或靶器官的真菌负荷减轻。在一项实验中,伏立康唑在免疫功能正常的豚鼠中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有效。

耐药性

现已知有伏立康唑耐药性发展的可能。耐药机制可能包括 ERG11 基因突变(该基因负责编码目标酶,14a 甾醇—去甲基化酶)、ATP 结合盒外排转运蛋白(如念珠菌耐药性 CDR 泵)基因表达的上调以及降低药物靶向结合能力,或者这些机制的混合。目前尚未获知伏立康唑抗菌谱中的各类真菌耐药性发展的情况。

对氣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降低的真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亦有可能降低,提示在这些唑类药物中可能存在着交叉耐药。交叉耐药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确立。如果临床病例的分离菌呈现交叉耐药,则可能需要更换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

药代动力学

1、一般药代动力学特点

分别在健康受试者、特殊人群和患者中进行了伏立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伴有曲霉病危险因素(主要为淋巴系统或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的患者研究发现,每日 2 次口服伏立康唑,每次 200 mg 或 300 mg,共 14 天,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吸收快,吸收稳定,体内蓄积和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与健康受试者一致。

由于伏立康唑的代谢具有饱和性,所以其药代动力学呈非线性,暴露药量增加的比例远大于剂量增加的比例。因此如果口服剂量从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 增加到每日 2 次,每次 300 mg 时,估计暴露量(AUCT)平均增加 2.5 倍。口服 200 mg 的维持剂量(对于体重小于 40 kg 的患者则为 100 mg)能够达到近似于 3 mg/kg 静脉给药的伏立康唑暴露量。而口服 300 mg 的维持剂量(对于体重小于 40 kg 的患者则为 150 mg)则能达到近似于 4 mg/kg 静脉给药的暴露量。当给予受试者推荐的负荷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后,24 小时内其血药浓度接近于稳态浓度。如不给予负荷剂量,每日 2 次多剂量给药后大多数受试者的血药浓度约在第 6 天时达到稳态。

*吸收 *

口服本品吸收迅速而完全,给药后 1—2 小时达血药峰浓度。口服后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96%。当多剂量给药,且与高脂肪餐同时服用时,伏立康唑的血药峰浓度(Cmax)和给药间期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t)分别减少 34% 和 24%。胃液 pH 值改变对本品吸收无影响。

分布

稳态浓度下伏立康唑的分布容积为 4.6 l/kg,提示本品在组织中广泛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 58%。一项研究中,对 8 名患者的脑脊液进行了检测,所有患者的脑脊液中均可检测到伏立康唑。

生物转化

体外试验表明伏立康唑通过肝脏细胞色素 P450 同工酶,CYP2C19, CYP2C9 和 CYP3A4 代谢。

伏立康唑的药代动力学个体间差异很大。

体内研究表明 CYP2C19 在本品的代谢中有重要作用,这种酶具有基因多态性,例如:15%—20% 的亚洲人属于弱代谢者,而白人和黑人中的弱代谢者仅占 3%—5%。在健康白人和健康日本人中的研究表明:弱代谢者的药物暴露量(AUCt)平均比纯合子强代谢者的暴露量高 4 倍,杂合子强代谢者的药物暴露量比纯合子强代谢者高 2 倍。

伏立康唑的主要代谢产物为 N—氧化物,在血浆中约占 72%。该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微弱,对伏立康唑的药理作用无显著影响。

清除

伏立康唑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仅有少于 2% 的药物以原形经尿排出。

给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伏立康唑后,多次静脉滴注给药者和多剂量口服给药者中分别约有 80% 和 83% 的放射活性在尿中回收。绝大多数的放,射活性(>94%)在给药(静脉滴注或口服)后 96 小时内经尿排出。

伏立康唑的终末半衰期与剂量有关。口服 200 mg 后终末半衰期约为 6 小时。由于其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终末半衰期值不能用于预测伏立康唑的蓄积或清除。

2、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在 10 项治疗研究中,受试者的平均血浆浓度和最大血浆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 2425 ng/ml(四分位区间 1193—4380 ng/ml)和 3742 ng/ml(四分位区间 2027—6302 ng/ml)。在研究中未发现平均、最大和最低血药浓度与治疗结果有关且未在预防研究中探讨这种关系。

对临床研究资料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分析发现,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检查异常和视觉障碍有关。未在预防研究中探讨剂量调整。

3、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

性别

一项多剂量口服给药的研究中,健康年轻女性的 Cmax 和 AUCt 较健康年轻男性(18—45 岁)分别高 83%和 113%。在同一研究中,健康老年女性的 Cmax 和 AUCT 与健康老年男性( ≥ 65 岁)无显著差异。

临床应用中,不同性别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伏立康唑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血药浓度相仿,因此,无需按照性别调整剂量。

老年人

一项多剂量口服给药的研究中,健康老年男性( ≥ 65 岁)的 Cmax 和 AUCT 较健康年轻男性(18—45 岁)分别高 61%和 86%。但健康老年女性( ≥ 65 岁)的 Cmax 和 AUCt 与健康年轻女性(18—45 岁)无显著差异。

治疗研究中未按照年龄调整用药剂量。研究中观察了血药浓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伏立康唑在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相仿,因此老年患者应用本品无需调整剂量。

儿童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推荐剂量是根据 112 例 2~<12 岁免疫功能受损儿童患者和 26 名 12~<17 岁免疫功能受损青少年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提出的。在 3 项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对 3、4、6、7、8 mg/kg 每日 2 次的多剂量静脉滴注,以及 4 mg/kg、6 mg/kg 和 200 mg 每日 2 次的多剂量口服用药(使用口服干混悬剂)进行了评价。在一项青少年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对第 1 天负荷剂量静脉给药 6 mg/kg,每日 2 次,随后维持剂量静脉给药 4 mg/kg,每日 2 次,和维持剂量口服 300 mg 片剂,每日 2 次进行了评价。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患者中观察到的受试者间变异率较大。

儿童和成年人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儿童静脉滴注 9 mg/kg 负荷剂量后总暴露量(AUCT)预计与成年人静脉滴注 6 mg/kg 负荷剂量后的总暴露量相当。儿童静脉滴注 4 mg/kg 和 8 mg/kg 维持剂量,每日 2 次后的预计总暴露量分别和成年人静脉滴注 3 mg/kg 和 4 mg/kg,每日 2 次给药后的总暴露量相当。儿童口服 9 mg/kg 维持剂量每日 2 次后(最大剂量为 350 mg)的预计总暴露量与成年人口服 200 mg 每日 2 次后的总暴露量相当。静脉滴注 8 mg/kg 提供的伏立康唑药物暴露量比口服 9 mg/kg 提供的伏立康唑药物暴露量高约 2 倍。

相对于成年人,儿童患者因肝脏与体重比例较大,静脉滴注较高维持剂量,消除能力也较高,但儿童患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因吸收不良和年龄小体重轻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推荐静脉滴注伏立康唑。

大多数青少年患者使用伏立康唑药物暴露量与接受相同给药方案的成年人相当。在某些低体重的青少年中,观察到伏立康唑药物暴露量较低,很可能这些受试者使用伏立康唑的代谢情况与儿童类似。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建议体重不足 50 kg 的 12~14 岁青少年接受儿童剂量(见[用法用量])。

肾功能障碍者

中度到重度肾功能障碍者(血肌酐值 > 2.5 mg/dl)应用本品时,可发生赋形剂羟丙基倍他环糊精钠(HPβCD)的蓄积。推荐剂量和肾功能监测可参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肝功能障碍者

单剂口服伏立康唑 200 mg 后,轻度到中度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 和 B)的 AUCT 较肝功能正常者高 233%。蛋白结合率不受肝功能损害影响。

一项多剂量口服给药的研究中,中度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B)的维持剂量为每日 2 次,每次 100 mg;肝功能正常者每日 2 次,每次 200 mg,结果两者 AUCt 相仿。尚无严重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的药代动力学资料。肝功能损害时的推荐剂量和监测参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临床试验

在本节中,临床疗效评定为治愈和好转者均统计为有效。

1、曲霉菌感染一一伏立康唑在预后差的曲霉菌病患者中的疗效

体外伏立康唑对曲霉菌属具有杀菌作用。在一项开放、随机、多中心的研究中,比较了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 B 在 277 例免疫功能减退的急性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中的疗效和生存受益,疗程为 12 周。在第 1 个 24 小时内,每 12 个小时静脉滴注 6 mg/kg 负荷剂量的伏立康唑。之后,每 12 个小时使用 4 mg/kg 的维持剂量,持续至少 7 天。然后,转为口服剂型治疗,每 12 小时服用 20Omg。静脉滴注伏立康唑的治疗时间中位数为 10 天(范围 2~85 天)。在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治疗后,口服伏立康唑治疗时间的中位数是 76 天(范围 2~232 天)。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53% 和 31%(基线时异常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治疗组第 84 天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伏立康唑在死亡时间和因毒性停药的时间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并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

这项研究证实了早期一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后者的研究对象为伴有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别是颅内感染(通常死亡率为 100%)患者,经本品治疗后获得了良好效果。

本项研究包括了伴有骨髓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癌症或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的脑部、窦、肺部曲霉病和播散性曲霉病。

2、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血症

项以两性霉素 B 继予氣康唑的序贯疗法为对照的开放、对照研究证实了伏立康唑作为念珠菌血症初始治疗的有效性。该研究纳入 370 例证实为念珠菌血症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12 岁以上),其中 248 例接受伏立康唑治疗。9 例伏立康唑组和 5 例两性霉素 B 继予氯康唑序贯组的患者,同时还存在经真菌学证实的深部组织感染。该研究排除了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两组中位治疗时间均为 15 天。主要分析中,“治疗有效”由对给药方案处于盲态的数据审核委员会(DRC)进行评价,“治疗有效”定义为:治疗结束后(EOT)12 周时,所有感染症状和体征缓解/改善,同时念珠菌从血液里和感染的深部组织清除。EOT 后 12 周没有接受评价的患者视为治疗失败。该分析示两治疗组均有 41%的患者治疗有效。

次要分析采用最近一个可评价时间点(即:EOT,或 EOT 后 2,6,或 12 周)的 DRC 评价结果,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 B 继予氟康唑序贯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 65%和 71%。对于不同时间点的研究者评价的有效率结果列于下表: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3、严重的难治性念珠菌感染

本项研究包括有 55 例严重的难治性念珠菌感染患者(包括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和其它侵袭性念珠菌病),这些患者以接受过抗真菌治疗,特别是氟康唑,但均无效。经伏立康唑治疗后有效者 24 例(15 例治愈,9 例好转)。对氟康唑耐药的非白念珠菌菌株感染者中,3/3 的克柔念珠菌(治愈)和 6/8 的光滑念珠菌(5 例治愈和 1 例好转)感染治疗有效。有限的药敏资料也支持了临床疗效。

4、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感染

伏立康唑对以下罕见的真菌感染有效:

足放线病菌属:伏立康唑治疗组中,28 例尖端足分支霉菌感染患者中治疗有效者 16 例(6 例治愈,10 例好转);7 例多育足分支霉感染患者中 2 例治疗有效(均为好转)。此外,3 例混合(1 种以上病原菌,其中包括足放线病菌属)感染者中 1 例治疗有效。镰刀菌属:伏立康唑治疗组 17 例患者,7 例有效(3 例治愈,4 例好转)。这 7 例患者中,3 例为眼感染,1 例为窦感染,3 例为播散性感染。另有 4 例患者为包括珠镰孢菌属在内的混合感染,其中 2 例治疗有效。

上述罕见病原菌感染中,大多数患者对原有的抗真菌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

5、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初级预防—在接受 HSCT 且先前未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者中的疗效

一项针对接受异基因 HSCT 且先前未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 IFI 的成人或青少年患者所进行的开放性、对照、多中心研究比较了使用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进行初级预防的疗效。“治疗有效”定义为:接受 HSCT 后能够持续使用研究药物预防达 100 天(中断治疗不大于 14 天),以及接受 HSCT 后存活 180 天且未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修正的意向性治疗(MITT)研究组包括 465 位接受异体 HSCT 的患者,其中 45% 的患者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有患者中有 58% 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患者在接受 HSCT 后立即开始使用研究药物进行预防:224 位接受伏立康唑,241 位接受伊曲康唑。在 MITT 研究组中,使用研究药物进行预防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伏立康唑组 96 天,伊曲康唑组 68 天。

下表列出了治疗有效率和其他次要终点: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主要研究终点

**调整随机分组后得到的比例差、95%CI 和 p 值

下表分别列出患有 AML 和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患者到第 180 天时的突破性 IFI 发生率和主要研究终点(第 180 天时治疗有效):

*AML *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主要研究终点

**采用 5% 的边际误差,非劣效性得到证实

**调整随机分组后得到的比例差和 95%CI

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主要研究终点

**采用 5%的边际误差,非劣效性得到证实

***调整随机分组后得到的比例差和 95%CI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次级预防一在接受 HSCT 且先前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者中的疗效

一项针对接受异基因 HSCT 且先前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 IFI 的成人患者所进行的开放性、非对照、多中心研究评估了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次级预防的疗效。主要终点为接受 HSCT 后第一年期间确诊或临床诊断 IFI 的发生率。MITT 研究组包括 40 位先前发生 IFI 的患者,其中 31 例为曲霉病,5 例为念珠菌病,4 例为其他 IFI。在 MITT 研究组中,使用研究药物进行预防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95.5 天。

在接受 HSCT 后的第一年期间,有 7.5%(3/40)的患者发生确诊或临床诊断 IF1,包括一例念珠菌血症病例、一例赛多孢子菌病病例(两例皆为先前 IFI 的复发)、以及一例接合菌病病例。第 180 天时的生存率为 80.0%(32/40),而 1 年时的生存率为 70.0%(28/40)。

6、疗程

临床研究中,705 例患者伏立康唑的疗程超过 12 周,164 例超过 6 个月。

7、儿童用药经验

在两项前瞻性、开放性、非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53 例 2 岁到 < 18 岁的儿童患者接受了伏立康唑治疗。一项研究入组了 31 例拟诊、确诊或临床诊断患有侵袭性曲霉病(IA)的患者,其中 14 例为确诊或临床诊断患有 IA 的患者,被纳入到 MITT 疗效分析中。第二项研究入组了 22 例需要进行初始或挽救治疗的侵性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血症[ICC]和食道念珠菌病[EC])患者,其中 17 例被纳入到 MITT 疗效分析中。对于 IA 患者,第 6 周时的整体总有效率为 64.3%(9/14),2 岁到 < 12 岁和 12 岁到 < 18 岁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40%(2/5)和 77.8%(7/9)。对于 ICC 患者,EOT 时的总有效率为 85.7%(6/7),对于 EC 患者,EOT 时的总有效率为 70%(7/10)。2 岁到 < 12 岁和 12 岁到 < 18 岁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ICC 和 EC 合并)分别为 88.9%(8/9)和 62.5%(5/8)。

8、对于 QT 间期的临床研究

一项单剂随机、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评价了伏立康唑和酮康唑对 QT 间期的影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伏立康唑 800 mg、1200 mg、1600 mg 和酮康唑 800 mg,安慰剂校正后的平均最大 QT 间期延长时间分别为 5.1 毫秒、4.8 毫秒、8.2 毫秒和 7.0 毫秒。任何一组受试者 QT 间期的延长时间与基线相比均不超过 60 毫秒。未发现有受试者 QT 间期超过 500 毫秒这一潜在临床相关阈值。

9、确诊或临床诊断严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国患者的疗效

在一项开放的、前瞻性、无对照、多中心的研究中,证实了伏立康唑在确诊或临床诊断严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共计 77 名确诊或临床诊断严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国患者入选研究,并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主要终点为,第 6 周总体疗效评价时改良的意向治疗人群(MITT)的治疗成功率(定义为“痊愈”或“改善”的受试者比例),其结果高达 74.3%(95%CI:62.4%,84.0%),且与在符合方案人群(PP)中的结果相当,具体见下表。本研究的次要疗效终点包括:第 6 周时的临床改善率 77.1%(95%Cl:65.6%,86.3%)、内镜检查/影像学改善率 52.9%(95%C:40.6%,64.9%)、真菌学清除率(定义为“清除”或“假定清除”)58.6%(95%Cl:46.2%,70.2%),以及第 6 周时改良的意向治疗人群的再次感染率 1.4%(95%Cl:0.0%,7.7%)。

确诊或临床诊断严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国患者的疗效在第 6 周时的总体疗效评价(MITT 和 PP 人群)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丽福康(注射用伏立康唑)

MITT,改良的意向治疗。PP,符合方案。CI,置信区间(基于 Exact 法)。1V,静脉内,

LOCF,末次观察值结转。

a 仅包括序贯口服剂型治疗或采用静脉剂型治疗完成研究的受试者。

b 主要终点。
c 针对改良的意向治疗分析的末次观察值结转。仅纳入符合方案分析中的完成随访的受试者。

毒理研究

毒理研究

*伏立康唑 *遗传毒性

在体外人淋巴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伏立康唑,可观察到伏立康唑的致畸变作用(主要为染色体断裂)。在 Ames 试验、CHO 试验,小鼠微核试验或 DNA 修复试验(非常规 DNA 合成试验)中均未发现伏立康唑有基因毒性。

生殖毒性

在类似于人类治疗剂量的暴露量下,伏立康唑对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生殖能力均未见损害。伏立康唑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治疗剂量所达到的暴露量时,对大鼠具有致畸作用,对家兔具有胚胎毒性。在围产期研究中,大鼠给予低于人用治疗剂量所达到的暴露量后,妊娠时间延长、分娩时间延长、引起难产导致母鼠死亡、围产期幼鼠存活率降低。与其他唑类抗真菌药相仿,伏立康唑影响分娩的机制很可能有种属特异性,包括降低雌二醇的水平。

致癌性

在大鼠和小鼠中进行了为期 2 年的伏立康唑致癌性研究。大鼠分别经口给予伏立康唑 6、18 或 50 mg/kg(按 mg/ ㎡ 计算,分别为常用维持剂量的 0.2、0.6 或 1.6 倍),在给予 50 mg/kg 伏立康唑的雌鼠中检测到肝细胞腺瘤,在给予 6 mg/kg 和 50 mg/kg 剂量的雄鼠中检测到肝细胞癌。小鼠分别经口给予 10、30 或 100 mg/kg 伏立康唑(按 mg/ ㎡ 计算,分别为常用维持剂量的 0.1,0.4 或 1.4 倍),在两种性别的小鼠中均检测到肝细胞腺瘤,在给予 1.4 倍常用维持量伏立康唑的雄性小鼠中还检测到了肝细胞癌。

其他

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提示伏立康唑的靶器官为肝脏。与其他抗真菌药相似,实验动物发生肝毒性时的血浆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治疗剂量所达到的暴露量。大鼠、小鼠和犬的实验发现伏立康唑也可诱导肾上腺发生微小病变。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HPβCD)

遗传毒性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HPβCD)未见致突变作用。其化学结构不会增加基因毒性风险。DNA 损伤、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未见基因毒性。

生殖毒性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未见对生育力的影响,未见直接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致癌性

在小鼠致癌性试验中,未见原发致癌活性的证据。在大鼠致癌性试验中,大肠肿瘤(剂量为 5000 mg/kg/天时)和胰腺外分泌部肿瘤(从 500 mg/kg/天的剂量起)的发生率升高。羟丙基倍他环糊精诱导渗透力升高导致的结肠粘膜肥大/增生和炎性改变,与大肠腺癌发生率略高相关,但是认为临床相关性较低。大鼠胰腺肿瘤的发生与缩胆囊素酶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有关,但尚未在小鼠致癌性试验、犬 12 个月毒性试验或雌性短尾猴 2 年毒性试验中观察到。无证据表明缩胆囊素酶在人体内有促有丝分裂作用。但该研究结果的临床相关性尚不明确。

其他

小鼠、大鼠和犬的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显示,羟丙基倍他环糊精(HPBCD)静脉和经口给药后的安全范围广。静脉注射给药时,轻丙基倍他环糊精(HPBCD)可导致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出现空泡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大多数影响(泌尿道组织学改变、与大肠内渗透性水猪留有关的软便、单核巨嗜细胞系统激活)均可被个体承受并恢复。在高于人体使用剂量时,羟丙基—β—环糊精可产生轻微的肝脏变化。

幼年 Beagle 犬连续 13 周经口给予羟丙基倍他环糊精 1200 mg/kg(4 周恢复期),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具有良好的临床耐受性。

上市许可持有人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生产企业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